玩游戏,真的能让人变聪明吗游民星空

2023/1/12 来源:不详

  一直以来,社会上都存在一种说法:“游戏能开发大脑”,不仅如此,这一说法还得到了许多“权威研究机构”的证实。尽管在相关的文章中,其引用的实验结果和数据有些经不起推敲,但每当家长阻止我们玩游戏时,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用上述材料为自己的行为“正名”。

  在长大后,虽然当年和父母的争论早已成了温情脉脉的回忆,然而,在夜深人静之时,我脑海中还是常常会回想起那个争议的话题——玩了这么多年游戏,我们真的有变聪明吗?

模拟现实和神经训练

  在更深入地展开探讨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从游戏的本质出发,来解释的这个问题: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棋牌博弈,还是五花八门的电子游戏,它们都有不可否认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交互性”。而交互的本质就是一种“手脑联动”,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

  人类和所有动物一样,不可能永远无休止地工作下去——而游戏,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消遣方式(原始人可没有电视剧可以看,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电影电视等娱乐活动也可称为一种“人类游戏”)。

游戏的诞生或许是因为人类的孤独

  游戏的本质是一种“模拟”,没有什么游戏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它们全部来自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再构。借助这种模拟,我们在闲暇时刻,借助简单的工具(石子、树枝或者鼠标、键盘),弱化“手脑联动”活动中“手”的部分,让大脑保持活动,并从中享受乐趣。

  这种脑力活动往往都具有很强的重复性,而“重复”——正是大脑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会引发生物电流在大脑的神经元上滚动。当相同的活动重复足够多次,大脑就会形成相应的“回路”,形成“神经记忆”,这就是大脑的学习过程——一种神经训练。

这种“神经训练”和“开发大脑”之间关联性究竟有多少呢?

奖励机制和精神麻痹

  虽然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玩游戏过程中的神经训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是我们依然能明确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不同。我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感到乏味和排斥,而对游戏中的技巧和操作废寝忘食。

  是什么造成这之间的巨大差异?

  答案是“奖励和反馈机制”。

  电影《盗梦空间》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当你想在人的脑子里注入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思想或观念,你唯一能成功的方法就是让它看上就像是大脑的主人自己产生的一样。

利用人的正向心里进行心理暗示——这就是“励志”的本质

  这其中的缘由就是“正向激励”。人其实是会主动排斥消极和黑暗的,即使是叛逆少年,他之所以叛逆,充满消极情绪,我行我素,在他内心一定有某种正向的支点来支持他那么做。

  新型传销组织为什么敢完全放开“会员”的人身自由,也能保证没有“人员流失”。因为“人身自由”就是“正向激励”的一种方式。最可怕的洗脑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让你在一片“美好、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人因为无法定义自我,所以总是趋向于某种具体的目标,并以此为生。但现实生活的“奖励和反馈”战线通常很长,这会滋生懒惰和怀疑,让人对当前的目标摇摆不定。

  游戏提供了一种非常可控的“奖励机制”,大大缩短了获得“反馈和奖励”的时间,让玩家能迅速直接地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后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一种“正向激励”,它会不断推动你去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

  如果说填鸭式教育是一种“高压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那么游戏的“奖励机制”就是一种“正向主动”的学习过程。

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欲求

  但这种快速有效的“颅内高潮”,本身也是一种“神经训练”。久而久之,大脑习惯了不需要经过太长时间和太多精力投入的劳动便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面对现实世界因为生计所需的工作、学习劳动时,或许会更快地选择放弃,从而失败。

  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排斥一切耗费脑力的活动,它用“懒惰情绪”来向人发出警告。所以人生来就好逸恶劳。

  游戏的快速“奖励机制”,在“正向激励”的同时,似乎也在麻痹着我们的精神。

现代人似乎已经可以将成就感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

益智游戏和解谜游戏

  有了“模拟训练”和“奖励机制”,游戏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可塑的新型“学习媒介”。而市场上也确实出现了和“大脑开发”最为接近(至少在字面上)的两种游戏类型——益智游戏和解谜游戏。

  对于行家来说,这两种游戏类型恐怕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关系,因为解谜游戏也确实具有“益智”的特点。甚至再放长远点看,似乎所有游戏都是“益智”的。这就关系到本文的主题,“益智游戏”这个品类似乎在昭示着:游戏确实“对大脑智力有好处”,但“并不是所有游戏都是这样”。

  而一说到“益智游戏”的大家都恨不得在中间加上个“小”字,因为我们所熟知的益智游戏,都是这样的:

经久不息的三消类游戏

曾经风靡社交网络

  这更像是传统古典游戏的套路,其中充满了露骨的“数学趣味”,或是满满的卡通风格。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它不但不“益智”,反而显得“弱智”,觉得它太儿童向、女性向、休闲向了。

  诚然,即使是在移动端设备越渐发达的今天,“益智游戏”仍然是普通大众认识游戏的第一个跳板。相比于“电子海洛因”这个称呼,“益智”两个词也的确具有“正向激励”的暗示作用,毕竟,一提到它,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些正向的词汇,比如打发时间、锻炼头脑等,另外,玩家还能参与网络社交,可谓一举多得。

  而“解谜”这种从游戏内容上的定性分类,就比“益智”显得诚恳许多。最直观的感受告诉我们,解谜游戏通常比益智类游戏要难,而且解谜游戏通常注重包装、隐喻和谜题的连通性,任何一个露骨的“数学谜题”都将使其落入俗套。

《见证者》因为有着一张“益智游戏”的脸,所以被很多玩家打入冷宫

  如果把《见证者》里面所有的谜题,配上新手教学,整理到手机移动端,那必然仍然是一款“益智游戏”,而非“解谜游戏”。

  ——这似乎是一种可以用来判断一款“点击式解谜游戏”是否真的合格的简单方法。

  当然,解谜游戏不仅仅有“点击式”的,还有动作性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时空幻境》、《特斯拉学徒》、《三位一体》、《洞穴》等等。当然还有更加细致的分类。

神作之所以为神作,或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解谜游戏和益智游戏差别如此之大?

  在我看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益智游戏就好像一道算术题,给了我数字和符号,只需要我算出结果;而解谜游戏是一道应用题,我需要自己去提炼信息,建立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教育让我们做了太多“算术题”,但是我们更需要“应用题”甚至是“脑筋急转弯”。

  由此看来,似乎“益智游戏”只是一个充满成功学谬误的噱头。

电子娱乐和第九艺术

  度娘告诉我: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我看到了两个关键点:其一,认识事物;其二,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再是猴子了,因为我们的智力得到了提升,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了新的飞跃和质的改变,我们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类的总体智力的增长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由高维生物赋予,我们不得而知。但人类的平均智力,是可以通过高智力领袖分享和教授来提升的,这种人,我们称作老师,或者艺术家,或者传教士,或者你可以叫他“先知”。

  我相信任何领域都有这样的老师或者先知,游戏领域并不例外。

炙手可热的独立游戏大师们一直致力于游戏“艺术性”的探索

  我们时常探讨游戏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因为我们确确实实地从游戏中获取到了某些新奇的、怪诞的、刺激的、罕见的事物和思想,这些东西满足了我们的好奇欲望,同时启发着我们。就如所有传统艺术一样。

  纵使游戏有着“正向激励”和“精神麻痹”的两面性,但它绝对比毒品带给我们的益处要多的多。

  游戏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吗?我觉得这取决于你对“聪明”的定义。

  现代人内在修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内心的空虚和寂寞,而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和诱惑可以很轻易地暂时填补这些空洞,或许我们完全可以就这样活下去。

  但在我看来,长时间沉迷在“奖励机制”中是和我们原始的“好奇心”相违背的,所以市面上的游戏并不是一家独大,因为一款游戏很难完全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而一个玩家也总是辗转于好几个游戏世界里,一旦有新的游戏上市,即使不是自己的菜,也还是会   游戏真的让我变得聪明了吗?我依旧无法给出结论。

  但我所看到的现象是,某一个类型的玩家在自己领域的游戏里总是比其他玩家更加熟练和“显得聪慧”,因为他拥有足够多的重复训练。而在现实生活的相关领域,也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一些这种“训练”带来的效果。

  但是,当我忽然心血来潮地自问:游戏真的让我变得聪明了吗?我已经记不清我在游戏里花费了多少时间。

  机会成本——如果我把花在玩游戏上的时间用到别处,我的收获会不会更多?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该停一停了。

  止笔于此,我忽然想到,在“训练”之后,在“学会”之前,有什么东西被我们习惯性地遗忘了。

  这不禁让我笑起来——是“思考”。

  游戏真的能让人变聪明吗?如果一个游戏能让我开始思考的话……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