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植物被李时珍称为健脾养胃之君,
2025/2/10 来源:不详在我们身边,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尽管不乏一些有瑕疵的地方,但每个能流传开来的方法,总有它的某个特别的地方。有的人崇尚传统养生方法,也有人更信赖现代养生的策略,其实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
就像我们的中医文化,谁能说哪一种中药就是最好的?当然没有,只可能存在更适合某个人某种体质的中药,仅此而已。
日常说得多的,应该说健脾养胃。虽然客观上不应该相信有最好的健脾养胃中药,但在历代本草家的描述里,就有那么一种植物,被李时珍成为“健脾养胃之君”,它就是白术。
在中药系统里,健脾养胃的品类非常多,常见的就有党参黄芪之类,而白术和它们比起来,不但能健脾养胃,还能化湿和中。
更难得的是,白术还可以去除脾胃中的寒湿之气,在此基础上化痰涎而通大便,甚至还被人称为健脾的“王道药”。
其实在普通人眼里,白术并没有人参、黄芪那么名声鼎盛,可在历代中医的手里,白术的地位和使用频率,就要明显高于人参和黄芪。但凡各种脾虚湿盛之证,不管是名医还是走方郎中,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白术。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编撰的《本草通玄》里用“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来描述白术,可见白术健脾养胃的特点。
而脾胃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来说,有着“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性,脾胃好则身体强,脾胃弱则身体虚,这个关系也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更充分地认识白术,掌握白术的使用技巧。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健脾益气:
脾的生理机能,不管是受纳水谷生血还是运化水湿,都有赖于脾气的充盈,绝大多数脾虚其实就是脾气虚,而白术的健脾,主要就是通过补益虚弱不足的脾气来实现的。
脾气不足,人就会出现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者便秘等一系列亚健康状态。而白术常与党参、山药、茯苓之类配伍,比如著名的四君子汤。
需要注意的是,脾气虚还有一个常见的伴随症候,那就是气滞,脾虚不能消化食物,不能消化的食物又反过来阻碍气机。如果只是单纯的补益脾气,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这时候健脾益气,最好适当配伍一些理气制品,如木香、枳壳之类。而古代本草家所说的生白术有引起“中满”的可能,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健脾益气的白术,以土炒白术、麸炒白术或者炙白术为佳。
如果脾虚还有运化水湿不足的时候,容易出现便溏腹泻,这时候的白术就常与肉桂、茯苓、厚朴之类配伍。
如果是孩子脾气虚导致饮食停滞,白术常与鸡内金、山楂、炒麦芽、白扁豆、砂仁之类配伍。
古代中医儿科处理孩子喜欢流口水的问题,就用生白术为主,稍微加点白茯苓即可。
2、升阳除湿:
脾气虚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理,容易进化成脾阳虚,脾气脾阳以升为顺,如果阳气不能升清,更容易出现水湿流注,以及各种脏器下垂之证。
这时候,白术就常与升麻、黄芪、柴胡等配伍,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收敛固摄之品,如益智仁、芡实等等。
如果侧重于胃的方面,白术可以和附子、小茴香、诃子、升麻等配伍。
3、燥湿利水:
这也是白术非常重要的一个用途,因为它既能健脾益气,还能够燥湿利水,脾虚湿聚之证就非常合适了,一般和白茯苓、泽泻之类配伍。
如果脾肾阳虚乃至水湿内停,白术常与茯苓、肉桂、生姜之类配伍。
4、健脾通便:
脾气虚弱,不能推动肠胃气机下行,就有可能出现大便不通的虚秘,这时候就可以用到白术了,一般适当配伍少许理气之品,如木香。
5、除痰饮:
中医说“脾乃生痰之源”,痰饮也是水湿的一种,擅长健脾祛湿的白术,当然也善于除痰饮了,尤其是寒湿类型的痰饮,性味温燥的白术就更加合适,常与桂枝、茯苓、桔梗之类配伍。
6、止虚汗:
白术止汗,指的就是生白术,主要是指卫气不足的表虚自汗,常与黄芪、防风配伍,如著名的玉屏风散。
需要注意的是,白术性味苦温香燥,难免有耗损津液之虞,对于阴虚内热之证是不合适的。
总结起来,白术确实是一味很不错的健脾养胃中药,如果能全面掌握它的功用和性味归经,在临证中确实有很多机会使用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