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科技启迪智慧
2024/8/12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体验科技启迪智慧
——济南市科技馆开展年“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纪实
“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是济南市科技馆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开展的一项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已惠及全市余所中小学,受众逾00人次,受到公众广泛 济南市科技馆践行初心使命,立足青少年多元化高质量科普需求,积极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不断完善课程服务体系,精准提供菜单式、互动式、差异化服务,实现有特色、有实效、有温度的课程自由选择和量身定制。 今年,“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结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拉长时间跨度,深受青少年喜爱和家长认可。暑假期间,该活动增设多维棋、安全急救、科学实验秀等趣味性、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课程,全系列课程内容涉及科学实验、机器人编程、航空航天、益智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授课过程中,老师将知识讲解、手工制作、益智游戏、实验秀等形式灵活融合,实现科普课程“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完美结合,让科普更接地气、有活力,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每节课程结束后,济南市科技馆会广泛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调整,不断改进课程服务,确保科普教育见实效。 “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还首次开设亲子科普体验课程,让家长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孩子一同学科学、“玩”科学,在亲子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实现科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助力“双减”落到实处。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推进友好型城市建设 今年,济南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山东省首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城市。 为更好地服务推进济南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市科技馆在市科协党组领导下,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立足科技馆职能定位,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主阵地作用,以“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为有效载体,依托济南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泉城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广大青年科普志愿者搭建科普志愿服务平台,实现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为全力推进济南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服务。 吸纳青年科技老师、在校大学生、驻济高校专家教授以及热衷于科普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济南市科技馆科普志愿者行列。目前,市科技馆青年科普志愿者有0余人,大大增强了科技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科普志愿者自身专业特长,组织开展“智融两岸共赢未来”鲁台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科技研学、科技竞赛等青少年科技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让广大青年科普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提升广大青年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增强他们在社会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力。 我市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济南市科技馆积极响应号召,将“儿童友好”理念充分融进日常科普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充满趣味性、实用性、教育性的科普场馆。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儿童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与科技体验、科学实验秀表演、科普大篷车巡展、科普报告有机结合。推进馆校社协同育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济南市科技馆按照市科协党组统一要求,以给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提供更多优质校外课外教育、推动科普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组织动员济南市部分科普教育基地加入到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态安全等主题开展公益科普课堂活动,已有10余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参与其中,极大丰富了济南市科技馆“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内容,提高了青少年科技教育质量,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济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办得更好,济南市科技馆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资源优势,加强与驻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系协作,聘请高校知名教授、社会科技创新专家、中小学校知名科技辅导老师等多领域人才组成专家库,不定期邀请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教授走进校园、走进科技馆,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利用科普信息化手段为活动服务,在科技馆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济南市科技馆在市科协党组领导下,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为基础,着力在“学习、创新、筑梦”上下功夫,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青少年科技节、流动科技馆进校园、“小小科学家”公益科普课堂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科技馆服务质量和能力,点燃青少年科技梦想之火,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邹建明通讯员张颖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