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time吃粽子过端午太单调古人教你如

2024/12/4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7.html

本文转自:南海网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养成了端午的诸多习俗,可不止吃粽子这么简单。

光是一个粽子,就吃得百转千回,吃一口,还得作诗一首。

今天就跟随古的time,一起来领略一下古人们闲适的端午时光吧。

端午的雏形是怎么样的?

“钱塘江上风俗,每年端午,大伙儿都去习水弄潮,迎伍子胥神道。”

在明代小说《石点头》中,有这么一段关于端午节的描写。令人称奇的是,记忆中每年端午节绝对的主角——屈原,此处却彷佛“隐了身”。先别急着追问屈原去了哪里,只需回望一眼这个粽香满溢的中华传统佳节,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早在屈原之前,人们便认认真真地过起了端午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灵魂发问:为什么不能说端午快乐?

实际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端午安康。早在几千年前,那个时候的“端午”,还真谈不上“快乐”。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在古人的心里,“五月”是个“恶月”——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简单来说,五月正处仲夏,气温骤升,让人们燥热不止不说,蛇虫鼠蚁、瘟疫瘴疠更是一窝蜂地跑出来,肆意猖狂地威胁着农作物甚至人们的生命,是个实打实的“恶月”。

不过,怨天尤人、坐以待毙可不是老祖宗的作风。面对“恶月恶日”,古人认真地想出了法子——祈福避灾。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祛邪和祈禳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流传、承续,五月初五也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特殊节日,称为“夏至节”,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便是端午节的雏形。

古人是如何过端午的?

惊心动魄赛龙舟

在宁波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名为“羽人竞渡纹铜钺”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其中一面雕刻着精美的纹路,有着一个“风”字形边框,上方刻了两条竖立的龙,下方以弧形边框为舟,舟上有四个戴着高高羽毛头冠的人,手上拿着桨,正在努力地迎风划船、奋勇而渡。这图案刻画的正是两千多年前先人们“龙舟竞渡”的活动。

陈列在宁波博物馆内羽人竞渡纹铜钺。

不仅如此,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旧唐书》中记载: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天津博物馆藏《金明池争标图》。

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

明代帝王,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

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辟邪与驱病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有农历五月为“恶月”、初五为“恶日”之说,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何为“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

清代罗聘《五毒图》

为了避“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插蒲艾、佩香囊、兰汤沐浴,目的是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害虫伤人,所以端午节又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和“医药保健节”。

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古人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红纸配上蒜头、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编织成人形或剑型的“艾人”、“蒲剑”,插于门楣或悬于厅堂之上,以防蚊虫叮咬,并祈祷消除毒灾。

《端阳故事图》——《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还会挂上香囊,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

皇上与臣子互赠夏衣、皇上赠予臣子“百索”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端阳故事图》——《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杜甫就在《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不仅如此,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百索就是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被称作“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

洗澡需要仪式感——沐兰汤

古人旧时将端午节又称作浴兰节。《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里的兰并非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五月五正是夏天的发端,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夏至之时,天气逐渐炎热,蚊虫滋生,细菌繁殖,百毒齐出,所以古人称农历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后来演变成端午时,人们都开始用佩兰、艾草、菖蒲、苍术等煎水洗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实在找不到佩兰,人们就煎蒲、艾,再搭配点儿凤仙或白玉兰等花草来洗澡,也图祛除邪气的吉利。久而久之,端午还多了一个小名,就叫“浴兰节”。

时至今日,“沐兰汤”这一习俗仍有被大部分江南地区保留下来,由此可见端午节便也是自古相传的“沐浴节”。

吃粽子才是正经事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阳故事图》——《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郎世宁《午瑞图》

瓶插蜀葵、榴花、菖蒲,盘内是樱桃和杏,边上还散落着几个粽子。端午味十足。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诗人们是怎么过端午的?

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萌粽”情有独钟。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他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

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

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

可以看出,一开始的端午节与屈原并没有什么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年。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端午节慢慢地便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

但在如今,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更是我们与家人相聚的日子。

大家一起坐在桌前,吃着品种多样的粽子,

是一年一次的回忆,也是度过炎炎夏日最好的慰藉。

今年端午你打算怎么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