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识字的方法有哪些

2023/2/13 来源:不详

识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ízì,意思是认识文字,指如何把具象化的事物在脑中与抽象化的文字联系起来。识字方法主要有象形识字法,阶梯想象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等等。研究发现幼儿一般从三岁开始,形状知觉的发展是最快的。3-7岁间,幼儿慢慢长大,孩子正确的认识和区别图形的百分率逐渐提高。不过在3-4岁的时候,孩子对于图形知觉是最敏感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一种图形,所以说现代文字也是一种图形,只不过他(她)是一种特殊的图形而已。正因如此,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学习识字的效果是最好的。

汉字是我国社会通用的思想交流的文字工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不过关,不但影响儿童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个左右。可见新的课程改革更把低年级识字教学列入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呢?

由于识字教学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儿童,要提高他们识字能力,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处于良好的状态,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等才会处于最佳状态。由于儿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要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儿童轻松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第一种:看图识字法

看图识字法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字理图。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帮助幼儿学习汉字。只要我们进行引导,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孩子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孩子记忆。这一过程能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第二种:谜语识字

猜谜识字法是利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间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每个部件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汉字。通过猜谜语来巩固已学的知识,既可调动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种:儿歌识字

对于幼儿来讲,儿歌琅琅上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第四种:联想识字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借助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五种:象形、会意识字

语文教材中很多生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这些字都与食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字就轻而易举了。

第六种:游戏活动中识字

针对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点,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创设快乐的识字游戏。

第七种:生活中快乐识字

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故事片、小孩益智节目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学生在看这些节目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一边听标准的发音,一边看出现的字,不知不觉中变得熟悉。在孩子们上学、放学的路上到处都躲着汉字宝宝广告栏里、店铺的墙上、商品的包装上、报纸上、说明书上…,只要你留心,就会学到很多的生字。

第八种:随文识字

就是在感悟文字时认识生字。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心理体验,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第九种:编故事识字

就是把汉字的几个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识记字形复杂的字。多数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如果发挥想象,把几个部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样即使枯燥抽象的笔画变得富有灵气,又给识字增添了趣味性。

除了以上几种识字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识字教学于儿童的相互交往中,让儿童互交朋友,互认姓名。生活的学校、社会、家庭无处不有识字的好教材,如街上引人注目的广告牌,物品标牌、包装袋,家庭里各式生活用品,电视里的少儿节目等都可以作为识字教材,引导他们愉快地识字。这样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识字效果往往会出乎意料。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汉字的海洋里,不断求知,勇于探索,才能收到好的识字效果,真正提高识字质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