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家长从不给孩子物质奖励,督促孩子学

2023/2/13 来源:不详

很多时候为了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做事、去学习,家长们会选择给孩子奖励,比如洗一个星期碗就奖励一个小玩具等,或者说,考了一次好的分数就给孩子相应的奖励,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下一次更加努力,变得更好,考得更好。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物质奖励的方法确实会用一定的效果,它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有一定的动力去完成家长所希望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物质奖励会对孩子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家长不知道!

宝妈长期给孩子物质奖励,却让孩子变得“功利”

万万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发现原本大人讲啥都愿意做的儿子,现在开始学会向她提“要求”了。

万万今年四岁,刚上幼儿园中班,一次,他回到家就要求万万妈给她买一辆玩具卡车,万万妈笑着问儿子:“你已经有两辆玩具卡车了,没有必要再买新的,我们以后再买好吗?”但万万立马就“变脸”了,他大叫:“妈妈说话不算数,你说过我被老师夸就给我买的,今天老师夸了我,你却不给我买,哼!”

万万妈想起自己之前的承诺,又是后悔又是无奈,也只好给儿子买了新的玩具卡车。

平日里,万万向妈妈提过“我今天把饭吃完,吃完后要给我看动画片”“我要先玩手机,再练字”“你给我买果奶,我才好好做作业”等等诸如此类的条件,这让万万妈妈十分担忧。

万万妈妈想着,是不是平时自己和家人太宠儿子了,总拿奖励来“引诱”万万,好好吃饭就给他买玩具、稍微乖巧一点就能拿到很多物质上的奖励,导致现在万万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做事情,一不给奖励就又哭又闹,这可如何是好呢?

其实,万万妈和家人一开始的做法就已经不正确了,长期用物质作为奖励激励孩子,最后却“害”了孩子。

物质奖励给孩子带来的这3个危害,很多家长都不知道!

1.容易让孩子变得功利

万万为了一辆玩具卡车而故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以获得老师的夸奖,从而获得妈妈的奖励,其实这就是一个功利的行为,并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做法,而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将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将来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物质奖励就像个无底洞,永远满足不了孩子,孩子也因此变得愈加功利,可能会用一些撒谎的或者是不正当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并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并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孩子。

2.使孩子的行为目的脱离正轨

长时间给孩子物质奖励,很容易就会让孩子误以为奖励就是做这件事情的目的。

比如孩子为了得到一辆玩具、无人机而去学习游泳,孩子就会觉得游泳是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是锻炼身体;孩子为了得到一次去游玩的机会而努力学习考了双百,但是在玩过之后,孩子体验过了这样的乐趣,在下一次的学习中可能就不会考出双百这样的好事了,因为孩子已经达到了自己去游乐园的目的,而不是将考双百看成是自己的最终目的。

所以,当没有这个奖励时,孩子就会逐渐缺乏内在动因,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慢慢地就会把自己的努力当作一场交易,不断地索取和交换,而不愿意努力,或者是弄错自己要努力的真正的目的。

3.很难真正激发孩子的动力和兴趣

人类行为需要动机去作为动力,物质奖励是外部动机,激励孩子的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真正激发起孩子的内在动力才能让孩子去主动学习、主动变得优秀。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慢慢失去内在动力,丧失兴趣和行动力,这样的孩子不会去主动学习和主动努力,因此家长给孩子的物质奖励要慎重!

总的来说,物质奖励对孩子的激励只是暂时的,家长的奖励方式很重要,什么样的奖励方式才是正确的?

聪明的家长从不给孩子物质奖励,而是用这样的方式

1.奖励的目标和内容要明确

奖励孩子需要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比如想让孩子成绩提高,不应该告诉孩子“考高分就能得到奖励”,而应该把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告诉孩子明确的行动,如“读完一本书”“做的练习全对”等,具体的目标才能给孩子明确的行动方向,孩子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奖励的目标和内容都应该明确。

有时候,孩子在经过了很认真的努力,或者是按照家长的要求严格完成了,依旧达不到效果,家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因为孩子确实有认真做到,而不是仅仅为了奖励的结果而敷衍。

家长不要把重点放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所得到的奖励上,应该让孩子把话语的重点放在过程上,行为和过程最重要,结果是次要的。

2.给孩子的奖励要及时

孩子都讨厌等待,他们都希望立刻就能获得奖励的满足感。因此平时家长们对孩子说的“你要是期末考试考前三,等你明年生日的时候就给你买个无人机”,这样长远的奖励对孩子来说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给孩子的奖励最好要及时!

3.邀请孩子参与制定奖励计划

孩子的奖励也应该有要求,可以给孩子语言上的奖励、行为上的奖励或是荣誉奖励。家长在定奖励时可以问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呢?”让孩子参与奖励计划的制定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习惯给孩子物质奖励的家长要适可而止,奖励的方式也要做对,其实精神奖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

如何让孩子变得优秀,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宽松的氛围,任其发挥

在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后,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小怪癖”后,一定不要横加阻拦,孩子在0—3岁时,是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阶段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小发呆、小敏感,都是自己大脑发育的佐证,家长要给孩子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在这段时间能更好的自由生长。

为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2)高质量陪伴孩子

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高质量陪伴,在他仔细观察事物时,做出适当的讲解,还要主动带领孩子探索未知、新鲜的事物,让孩子能有开阔的思维和见识。

家长的鼓励和肯定,能使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去探索,能让他更加大胆的去设想、主动的去接触想要做到的事情。

这样会给大脑一个强烈的刺激,促使其高速运转,也就是常说的,“越用越灵”。

所以,家长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了解、分析了孩子的表现后,充分发现孩子智商的高低与否,大脑发育程度的成熟度都与家庭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家长让孩子自由的发挥,不强行阻断或者干扰孩子的探索和发展,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知名的国际性少年儿童心理学专家让·皮亚杰觉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能让少年儿童进行的是利用手机游戏学得专业知识,这类方法领悟到的专业知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无法忘掉。

而且这类游戏里面学习方法,不用父母追在孩子臀部后边监管,他们自己会出现充足的爱好和细心,乃至痴迷不愿学会放下。

真真正正合适孩子的小玩具才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和推动孩子在姿势融洽、事情认知能力及其大脑思维上的发展趋势。益智类玩具便是不错的一种方法。

我极力推荐这款来源于日本的“活”的纸玩具——《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性纸玩具》,助推孩子智商的开发设计。

孩子玩折纸不仅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更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也涵盖了很多数学能力在其中。不但能学习到点、线、面、对称、角度等概念,还能直观的看到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对建立空间感也非常有帮助。

除此之外,折纸还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抗挫力。在折纸的过程中,孩子需要非常的专注于每一个步骤,一步一步的接近最终的成果。也许中途会出错,就需要孩子改正修复,耐心的来回往复。

折纸源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发展迅速,甚至成为一项“国粹”级别的艺术。在家庭教育中,日本的父母都很支持孩子玩折纸。

看到这套小玩具,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纸做的,它们能蹦会跳,活灵活现,孩子见了欢呼雀跃,不肯撒手。

我也瞬间被种草。

企鹅爆弹,平面的纸壳,随手一丢,立马惊喜弹起↑

目前国内已经引进了中文版——《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纸玩具》。

令人惊喜的是,中文版改良后,纸模上有压线,孩子上手一扣,就能轻松拼折。

这么有趣的手工,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做出来!就太有吸引力了。

据我的经验,只要能让宝宝手头忙起来,她就不会想去看电视,玩手机。

果然,买回来之后,我家宝宝和爸爸都抢着玩,一大一小都被拽回了现实。

想让孩子放下电子产品,暗黑惩罚是下策,定规矩是中策,现实吸引才是标本兼治的上策。

如果你也有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的顾虑,不妨试试这些纸机关,它会是那个把孩子拉回现实世界的好玩伴。

我总结了一下:

①纸机关之所以好玩,首先是它给孩子带来的视觉冲击。

屏幕的一大吸引力不就是视觉冲击吗?色彩、画面的切换,让孩子停不下来。

但屏幕里的东西,孩子看得到,摸不着。

而纸机关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孩子亲手创作的!

你看,从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孩子折折折,变成立体的了!

再扣上卡扣,装上小机关,妈呀,动起来了!

灰姑娘的南瓜马车

这种从2D到3D的转化,让小卷儿惊喜地尖叫:妈妈,你看,南瓜里蹦出一个马车!

与其他玩具相比,它帮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②咱们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能从玩中学,玩纸机关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暗藏的小机关,能启发孩子去观察、探究。而科学探究,正是学习一切科学的基础。

其次是思维的拓展。它引领孩子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弹跳,孩子的空间推理和逻辑思维随之一步步得到拓展。这对将来学几何、物理都很有帮助。

拼折的过程,孩子会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专注力、图解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真正动手又动脑。

③不仅如此,它还是全家的减压神器。

爸爸和孩子抢着玩,然后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个作品。一个纸机关,让全家都洋溢欢声笑语。

哇,鳄鱼嘴里居然藏着青蛙,哦不,是乌龟,哦不,是小鳄鱼

如果你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如果你想高质量陪娃,不妨试试纸机关,它会给你带来多重惊喜。

18个纸玩具,就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开心畅玩好多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