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模仿行为

2023/1/17 来源:不详

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摘要

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发现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较多,小、中、大班幼儿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还存在差异。因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不良的模仿行为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的发展特点,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正确认识和指导幼儿同伴模仿行为提供教育建议。

关键词:区域活动;3-6岁幼儿;同伴模仿行为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选取沧州市A幼儿园大、中、小三个班级各一个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的情况对每个班级教师和参与同伴模仿行为的幼儿进行访谈记录。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参考年河北大学孙雅洁硕士论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研究》中的《幼儿同伴模仿行为观察记录表》。以沧州市A幼儿园为例,选取小、中、大班三个班级的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进行区域活动的观察,每个班级观察9天,共计观察27天。观察主要是对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的参与者人数、参与者性别、模仿动机、模仿内容等四个方面的调查,通过结果来分析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差异。

1.2.2访谈法

根据观察的情况,参考年河北大学孙雅洁在硕士学位论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的研究》的访谈提纲问题,对每个班级教师和参与同伴模仿行为的幼儿进行访谈记录,探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的真实问题,做好记录和整理。

1.3数据分析

将调查得到的数据整理分类,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人数分布情况

通过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人数分别为2人、3人或4人及以上三种类型,参与人数总体情况和不同年龄幼儿参与人数情况具体如下:

表2.1幼儿同伴模仿参与者人数的总体分布情况

由表2-1可知,2人之间参与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62次,3人之间参与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23次,4人及以上参与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15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伴模仿行为主要发生在两人之间。

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人数进行3×3(人数×年龄)的列联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参与者人数存在显著性差异(X2=17.,P=0.<0.05).

表2.2不同年龄幼儿同伴参与者人数

注:P<0.05

由表2-2可知,2人参与的幼儿同伴模仿行为事件中,小班次数最多,而3人和4人及以上参与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中,大、中班次数最多。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模仿行为不仅发生在两人之间,多个幼儿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也开始增加。

2.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性别的总体分布情况

通过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性别分别为男-男,男-女/女-男,女-女三种类型,参与者性别总体情况和不同年龄幼儿参与性别情况具体如下:

表2.3幼儿同伴模仿参与者性别的总体分布情况

由表2-3可知,男孩之间发生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57次,女孩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18次,异性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共计25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多发生于同性幼儿之间,特别是男孩。

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参与者性别进行3×3(性别×年龄)列联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参与者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X2=10.,P=0.04<0.05).

表2.4不同年龄幼儿同伴模仿参与者性别

注:P<0.05

由表2-4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班年龄段幼儿同伴模仿行为指向同性与异性次数相差明显,男孩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较多,到了大班,相比于小班和中班,指向异性的同伴模仿行为逐渐减少,男孩之间的同伴模仿行为较多。

2.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动机的总体分布情况

通过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幼儿同伴模仿动机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嬉戏性模仿、趋同性模仿、学习性模仿具体内容如下:

1.嬉戏性模仿

指模仿者以娱乐为目的对行动者行为进行模仿,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双方都能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案例一:中班益智区《看我这个...》

晨晨和佳佳、小雨三个人在益智区摆弄汽车模型。过了一会儿,晨晨拿着一个黄色的汽车模型说:“看我这个大黄蜂”,这时,佳佳拿起一个粉色的汽车模型说:“看我这个小艾”,小雨也说:“看我这个小柔”。三个人拿着汽车模型越过头顶来回摇,十分的开心。

以上案例中,晨晨的行为引起了佳佳和小雨的兴趣,佳佳和小雨出于好玩的目的也跟着晨晨做同样的行为,三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十分开心的,因此属于嬉戏性模仿。

2.趋同性模仿

模仿者有意以行动者行为相同为目的而模仿,这样的模仿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模仿者和行动者之间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作为基础。

案例二:中班建构区《搭建房子》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各种各样的房子,随后让幼儿自行选择材料,搭建自己的房子。磊磊拿了积木和纸杯,轩轩跟在磊磊后面拿了相同的材料,并坐在一起开始了搭建房子。

以上案例中,轩轩看到磊磊拿了积木和纸杯,自己也拿了相同的材料,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轩轩的模仿动机,在她们坐下之后,及时对轩轩进行了访谈,轩轩这样说:

X:因为我想跟磊磊做一样的房子。

通过日常对磊磊和轩轩的了解,两人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次区域活动都在一起,这样的情感联系可能是出现这一行为的基础。通过访谈更清晰准确地了解到轩轩之所以进行模仿,就是为了和磊磊做相同的事,因此属于趋同性模仿。

3.学习性模仿

指模仿者以学习为目的对行动者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实现自己对眼前内容的把握,这样的模仿需要在模仿行为发生后,结合幼儿的作品和对幼儿的访谈进行判断。

案例三:小班益智区《折飞机》

悦悦来到美工区拿出彩纸,开始对折,这时坐在她旁边的茜茜看到,问:“你要做什么呀?”悦悦得意地说:“我要折一个飞机!”茜茜起身也去拿彩纸,开始跟着悦悦一起折起来,茜茜看着悦悦做一步,自己也跟着做一步,折好后,悦悦还在上面画了个爱心,茜茜也同样在飞机上画了花。

以上案例中,茜茜得知悦悦要折飞机,也跟着做起来,为了进一步确定她的模仿动机,在她完成作品后,访谈了茜茜,访谈内容如下:

X:我不会折纸飞机,我想跟悦悦学一下。

由此得知,茜茜模仿折飞机是因为想向悦悦学习,悦悦也很愿意教她,两人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和享受,因此属于学习性模仿。

以上案例是对幼儿同伴模仿动机进行具体解释,接下来,是各类模仿动机的总体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表2.5幼儿同伴模仿动机的总体分布情况

由图2.5可知,同伴模仿行为事件中嬉戏性模仿和趋同性模仿发生频次最多,学习性模仿发生频次相对少一点。

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动机进行3×3(动机×年龄)的列联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幼儿模仿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X2=17.,P=0.<0.05).

表2.6不同年龄幼儿同伴模仿动机

注:P<0.05

由表2.6可知,小班幼儿嬉戏性模仿、趋同性模仿、学习性模仿发生的频次依次为25,11,1;中班幼儿各种动机发生的频次依次为14,17,2;大班幼儿各种动机发生的频次依次为12,9,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的嬉戏性模仿发生频次最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中班幼儿的趋同性模仿发生频次最多,到了大班,学习性模仿发生频次逐渐增多。

通过对区域活动中不同情境幼儿同伴模仿动机进行3×3(动机×情景)列联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幼儿模仿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X2=10.,P=0.<0.05).

表2.7不同情景幼儿同伴模仿动机

注:P<0.05

由表2.7可知,建构区中各动机发生的频次依次为23,11,4;美工区中各动机发生的频次依次为8,14,6;益智区中各动机发生的频次依次为20,12,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个区域都存在学习性模仿,建构区的嬉戏性模仿最多,美工区学习性同伴模仿事件最多,但嬉戏性同伴模仿事件最少,益智区的嬉戏性同伴模仿事件最多,学习性模仿最少。

2.4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内容的总体分布情况

1.模仿内容类别

在幼儿同伴模仿行为事件中,模仿者对行动者模仿到的内容,主要有三类:身体动作、言语行为和情绪表现。其中,身体动作指行动者做出的“敲打积木”、“举起来”等动作;言语行为指行动者说出的“芝麻开门”、“嘟嘟嘟,火车来了”等言语,以下是几个案例说明:

案例四:小班益智区《嗷呜,真好吃》

雯雯和珊珊在益智区玩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雯雯拿着一个三角形放入青蛙的嘴里,并说“嗷呜嗷呜,三角形被吃了,哈哈哈”。珊珊看见了也拿起正方形放入熊猫的嘴里,说着“嗷呜,真好吃呀,哈哈哈”。

以上案例中,珊珊作为模仿者,看到雯雯将“三角形”放到青蛙嘴巴里,并说“嗷呜嗷呜,三角形被吃掉了,哈哈哈”,于是也做出同样的行为,在这一事件中,模仿内容类别同时包括了身体动作、言语行为和情绪表现三种。

由于幼儿发生同伴模仿时往往不只单一模仿一种,也有可能是多种类型的结合,所以在本研究中,同伴模仿内容类别主要分为:身体动作、言语行为、身体动作及言语行为、身体动作和言语行为及情绪表现(以下简称三者都有),具体分布如下:

表2.8幼儿同伴模仿内容类别的总体分布情况

由图2.8可知,幼儿同伴模仿内容类别主要有四种,身体动作出现的次数为30次;身体动作及言语行为出现次数为23次;言语行为出现的次数为15次;三者都有的出现次数为32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身体动作和三者都有的同伴模仿行为事件最多。

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内容进行4×3(内容×年龄)列联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幼儿模仿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4.,P=0.>0.05).

表2.9不同年龄幼儿同伴模仿内容类别

由表2.9可知,小班幼儿同伴模仿内容类别为身体动作、言语行为、身体动作及言语行为、三者都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10,8,11,16;中班幼儿各同伴模仿内容类别出现的频次依次为14,5,6,9;大班幼儿各同伴模仿内容类别出现的频次依次为6,2,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年龄段幼儿的模仿内容类别无明显差别。

3.建议

3.1.从幼儿本身模仿特点出发

3.1.1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模仿特点,给与正确指导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游戏发展水平、心理发展、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上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小班幼儿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于中、大班都比较低,模仿上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模仿时不会想模仿的内容是否适宜,教师要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做出及时的判断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不好的盲目性模仿。中班幼儿相对于小班来讲,在心理发展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又上了一个阶层,在模仿上面同伴之间的趋同性模仿很多,和小伙伴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友谊就会跟随者一起做同样的事,在模仿时不会考虑是否是正确的模仿,只在乎和同伴之间在区域活动中的愉悦感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幼儿之间有一个好的榜样效应,通过对一方的赞扬或者提醒,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同伴间的相互模仿。大班幼儿在心理发展和看待事物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正确看待幼儿的模仿行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他的想法,鼓励幼儿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形成自己的个性。

3.1.2了解不同年龄幼儿模仿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不同年龄幼儿的模仿内容也大不相同,幼儿模仿的内容以有趣和与自己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为主。小班幼儿在2人参与的同伴模仿行为最多,男-男之间同伴模仿次数最多,根据这个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在区域活动时,可以多组织适合这个年龄游戏发展水平的两人或者三人的活动,内容不宜过于抽象,要贴近生活。中、大班幼儿开始3人及以上的参与同伴模仿行为增多,发生趋同性、学习性模仿也增加,通过幼儿的模仿,,教师可以看到当下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这个阶段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之后就可以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存在共同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2从教师更好管理班级出发

3.2.1树立榜样形象,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幼儿喜欢模仿自己的所见所闻,且还包括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单纯依靠老师的教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模仿最好对象是同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班级内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首先,幼儿园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素质,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也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幼儿成为同伴的榜样,充分肯定并积极鼓励其他幼儿向其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3.2.2不断进行反思,促进幼儿更好发展

在对待幼儿同伴模仿时要认真的分析并不断地反思,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区域环境。在思考幼儿本身的同时也要考虑区域的设置和材料投放的问题,对于小班来说,材料要准备充分,如果材料不充分,极有可能会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争抢材料、相互打闹的模仿行为。对于中、大班来说,材料提供种类丰富一点的,如果材料过于简易或者长期没有更换,可能会导致发生一些无所事事的模仿行为,严重时还会打乱区域活动的秩序。其次,幼儿教师要反思活动安排的合理性。所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必须考虑时间的安排及活动效果。不同年龄幼儿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活动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虽然幼儿同伴模仿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有发生,但出现的频次有很大差异。最后,幼儿教师要反思幼儿的位置安排是否合理。一般来说,幼儿的同伴模仿行为是从近到远、由外部到内部的模仿,因此,幼儿常常会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同伴进行模仿,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以了解班上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性格特点,细心观察,全面考虑,为幼儿安排合适的位置。比如,为了发挥同伴模仿行为的积极作用,可以将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与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安排到比较近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发展水平较高幼儿成为其他幼儿进行学习的榜样,并带动周围的幼儿进行模仿学习。

4.结论

同伴模仿行为在幼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学习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模仿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参与人数、参与者性别、模仿动机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针对观察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幼儿园更好的利用同伴间的模仿行为开展区域活动,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慧.幼儿园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探究.时代教育(教学版),,12.

[2]陆姬秋.大众传媒挟裹下:儿童成长忧思路,,6.

[3]武珍.《儿童模仿的特征与教育》.中国知网.

[4]许长宽.对三类不同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特征的自然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5]曾耀农.电影观众心理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6]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