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绪里的大生意,疗愈经济为食品带来增长
2022/10/18 来源:不详“情绪食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情绪,引导大家追求积极的生活。做情绪食品的生意人,更需要有情商,需要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准确把握小众市场里的机会。”
文:FrankLi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
民以食为天,社会文明飞速向前,美食对于人类,除了果腹维生的基本意义外,更包含了调节情绪、彰显自我的功能。饮食与情绪的关联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到,疗愈经济下的情绪食品逐渐成为一门大生意。
Foodaily认为,情绪食品可以从感性和理性2个方向考虑定位。“感性”主要是指嗜好型、纵享型食品,它们通过情感传递、寻找慰藉的方式来改善情绪,以愉悦为核心犒赏自己。而“理性”则是指添加草本、植提成分,让产品具有镇静、助眠、益智、提升专注力等功能性均属于理性疗愈的范畴。
目前,部分国内品牌已经不知不觉切入到疗愈经济衍生出来的消费诉求,如单身狗粮瞄准2.2亿单身人群,打造“空窗期专属零食”;冰品界黑马钟薛高打造“悦己型消费”理念,将原本具有明显季节属性的品类延展为不受时间地点制约的全天候型日常食物;溜溜梅在罐身上设计了“烦加班、烦老师、烦男友”等情景,倡导年轻人“直面生活、远离烦躁”的积极追求。蒙牛、君乐宝、六个核桃等品牌则通过功能性原料切入疗愈经济。
3月FBICStorm以为主题带来线上直播分享(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直播回放),从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功能原料等不同角度解析疗愈经济下情绪食品的商业机会,并将在FBIC现场(6月30-7月2日)针对这一商机进行深度体验和剖析。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梳理一下疗愈的故事。疗愈经济源自何处?重新审视疗愈经济的风口,有哪些更有潜力的市场值得挖掘?如何规划情绪食品的开发策略?
关键阅读:
1)“疗愈”诞生于日本,从文化现象演变为生活方式,为日本带来多样的商业形态;而中国日益壮大的焦虑族群推动疗愈市场高速成长,这会带来何种商机?
2)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看,为什么说情绪与食品这对搭档促成了一门大生意?
3)情绪食品该如何真正触动消费者的情绪?它绝不是产品概念、包装设计等的叠加,补足“场景研究”短板,情绪食品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1、疗愈问世20年,从文化现象演变为生活方式
疗愈经济为何诞生在日本
总感觉一夜之间,疗愈就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消费趋势。那么“疗愈”一词由何而起?又是何种机缘兴起于中国?
“疗愈”起源于日本,指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舒畅感的事物。20年前,日本国民创造出“疗愈系”一词时,恐怕不会想到日后它会成为流行全球的生活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陷入长期经济衰退,加之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上至社会、下至企业和个人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各种旨在消减负面情绪、抚慰心灵创伤的生活和文化方式开始兴起。
年5月,伴随着音乐家坂本龙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ウラBTTB》在日本风靡,娓娓旋律犹如心灵按摩,让人倍感温暖轻松,“疗愈系”开始频频出现于媒体报道,进而一举打入流行语排行榜。之后又演化出“疗愈系”音乐、漫画、电影、旅游、玩具等文化和商业形态,以及像哭号屋、甩头自拍等风格多样的娱乐形式。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疗愈经济从日本席卷世界各地,而与之相关的疗愈食品也迅猛增长。
根据Mintel的数据,从年到年,全球上市新品中,具有“压力睡眠”、“大脑健康”等功能宣称的食品和膳食补充剂分别增长22%-28%。
中国日益壮大的焦虑族群推动疗愈市场高速成长
处于社会转型与消费升级变革下的中国,拥有“疗愈经济”萌生的沃土。
老年群体、单身族日益壮大,工作和生活节奏愈发急促,消费升级推动人们开始寻求心理上的健康愉悦。在知萌咨询创始人肖明超的眼中,今日的商业已从功能驱动转向了精神驱动。
在中国,疗愈背后的消费群体数量庞大。焦虑、抑郁、失眠、自卑...在需要疗愈的庞大人群中,焦虑现象尤其突出。
根据年WHO统计报告,中国焦虑抑郁人群在全国人口中占比4.2%,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人类行为研究所发布的《焦虑人群研究报告》显示,焦虑人群呈现出男性、中青年、高学历三个显著特征。接触高信息量的传媒业、深刻感知民生的生活服务业、受到国际政治纷争干扰较大的贸易行业,其焦虑指数高居前三。
而在各种释压舒缓的疗愈手段中,运动和饮食成为人们的最爱。焦虑群体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