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带娃父爱的缺失是孩子内心填不了
2025/3/9 来源:不详父之爱,深而沉重;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最近网上出了一个新词“吴依吴靠””——
指电视剧《完美伴侣》里面的吴敏丧偶式带娃:
搬家一个人,接送孩子放学一个人,孩子生病一个人,哄孩子一个人,包办全家务,一个人带娃,自己受伤也是一个人处理;孩子的爸爸日常“失联”。
孩子妈艰难度日,孩子日常想爹。
一个家庭里,真正让人崩溃的,从来不是身后空无一人。而是说好了携手同行,结果一方已经不堪重负,另一方依旧两手空空。
网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
都说父爱如山,在带娃这件事上,父亲总是“稳如泰山”。
01“丧偶式”带娃
妈心理成长学院一位妈妈为儿子的网瘾问题头疼不已,老师问她:“孩子的父亲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妈妈听后,苦笑着说:“孩子父亲工作忙,没时间管这么多,别说管孩子了,连在家的时间都很少,孩子都是我管”。
“孩子现在总是不好好上学,老是逃课去上网,我真是没法儿了,和孩子说别去上网了,他却跟我吼:我爸都不管我,你也别操心了”
她的语气中,既透露着不满,也包含着无奈。
虽然结了婚,有了娃,但配偶基本不管娃,甚至不见人,管教孩子的重担全落在一人身上。
中国家庭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02问题根源
1、美其名曰“分工合作”
爸爸在外赚钱,妈妈在家管孩子,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家庭范式。“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似乎咱们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于是,男人们乐得做个甩手掌柜,把带娃琐事交给妻子,自己专注于事业(或者娱乐活动)。
而妻子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无奈默认了这点。
问题是:分工可以有侧重,但怎能不管不问呢?
可见,国人严重缺少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常识啊!以后有苦头吃了。
2、妻子剥夺了丈夫带娃的权利
有人说,怎么会是妈妈剥夺了爸爸带娃的权利,明明是他自己不愿意带的。
可是,各位妈妈有没有发现,在爸爸带娃的时候,妈妈总是唠叨笨手笨脚和不靠谱,妈妈十分担心爸爸把娃带歪了、带坏了、带沟里了,于是,妈妈们怒目圆睁,嫌弃爸爸一番,把孩子重新揽回自己怀中。
看着怀里的娃,妈妈的眼光变得柔和起来:宝贝儿,还是让爸爸忙他的去吧,妈妈来陪你。
被剥夺了带娃的权利,爸爸的带娃技能逐渐退化,最后干脆就不管了。
03父爱的缺失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父亲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孩子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妈心理成长学院》这位妈妈家里就是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没有了父亲的“威严”,孩子性格和行为上就会任性许多,就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上网、逃课,以为爸爸不管他,进而和妈妈大吼大叫。
更严重的是,孩子在成长中体会不到父亲的爱、温暖与担当,缺少这部分的感情链接,成年后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受阻,并且将这种“缺爱”模式迭代传递。
2、缺乏自信、孩子难以独立
从心理学来看,母亲的个性温和、细心、容易激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母亲过度的保护会从思想和行为上让孩子缺乏主见。
而父亲沉着冷静,个性坚定,勇往直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能让孩子变得坚强,敢于向困难挑战。
3、视野狭窄,缺少创造性
父亲平时带着孩子玩,往往会选择一些益智和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范围比较大。如:拼图、模型、运动类。这个和男性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在陪伴的过程中,父亲会鼓励孩子不畏惧失败,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样的沟通方式还会促进孩子对陌生环境的好奇,激发他们探索陌生环境的兴趣。
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爱的缺失,就会使孩子失去这些和父亲游戏的经验,从而也缺少了激发孩子好奇心、对世界主动探索的途径。如果在年幼时父爱缺失,孩子长大后往往伴随着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敢尝试新事物。
04作为父亲,你的行动刻不容缓
父亲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可推卸。
其实陪伴也可以很简单,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
一是和孩子一起吃饭;
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东西,可以修家中的用具或物品;
三是孩子遇到困难及时给予支持,如果刻意,每周抽时间和孩子做游戏。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缺失哪一方的爱都可取。只有陪伴,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内心安全的孩子不仅有乐观的性格、阳光的心态,还会学习优异。
默薇老师说过:
当父母可以陪伴着和孩子一起做事的时候,他们最重要的对依恋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而且,他们还可以在这种依恋关系中获得成长,这会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同时也感受到自由,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父母是一种职业,上岗需要培训。
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学科;改变自己对中国大多数父母来讲很不容易,所以就要通过学习,不断的进步,改变自己;
进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坚强、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