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医食养

2023/4/6 来源:不详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遵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将饮食与健康紧密结合。食养之法起源于中医对食物的认识,经过漫长的生活实践与积累,从先秦到明清,历代医家、养生家撰写了许多著作,其中不乏有关食物的描述。食养的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主张“药补不如食补,以食代药”的理念。

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疫情还在逐渐扩大,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本文从中医食养角度谈谈如何增强人体抵抗力。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精、气、血、津液及人体对外环境适应的能力,“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痰饮、瘀血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气血充盈、组织结构完整无损、功能活动正常,则邪气自然无隙可乘。邪气即使侵入机体,由于正气未衰、抗邪有力,能驱除邪气或抑制邪气,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稳定,即“阴平阳秘”。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阴阳平衡、身体健康之 状态。反之,“正不存内”则邪气乘虚而入,正邪相争,由于“正不存内”而不能胜邪,邪胜正负,从而阴阳失调,引起疾病。人体内各种器官与组织的整体机能低下,表现为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或腰疼腿软、肢冷畏寒等。中医的“正气”与现代医学的“免疫”两者异曲同工,都起着抵御病邪、防病保健的作用。

2.中医重视“治未病”

滋养正气,未病防治。中医非常重视“治未病”,而治未病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饮食的滋养作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指出了食养在祛邪与扶正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其所言:“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提出了“食疗为先”的观点。元代御医忽思慧将调养饮食定为养生首务,指出:“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药。”他在《饮膳正要》中认为,五味调节五脏使气血平和,精神健旺则心有所定,邪气不可伤人,寒暑不得袭人,人乃安和。提倡用饮膳调养人体以保养气血五脏阴阳平和,正气充足,以抵御疾病的发生。

3.推荐使用食药同源物质

许多中药具有扶正,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食药同源在我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有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种上品现在依然作为食药同源物质使用的有19种,包括菊花、薏苡仁、山药、决明子、肉桂、枸杞子、茯苓、酸枣仁、橘皮、槐米、槐花、柏子仁、大枣、芡实、蜂蜜、阿胶、莲子、黑芝麻、甘草[1,2]。

细胞实验研究显示食药同源物质甘草、山药、决明子、鱼腥草、香椿叶对SARS-冠状病毒具有干预作用,提示其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具有干预作用[3]。

食药同源物质所含多糖、苷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免疫活性,现代实验研究提示灵芝、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梅、甘草、玉竹、白芷、白果、白扁豆、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余甘子、佛手、阿胶、大枣、罗汉果、金银花、鱼腥草、枸杞子、茯苓、桑葚、桔梗、益智仁、黄精、蒲公英、酸枣仁、鲜芦根、薏苡仁、藿香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正常的睡眠对机体免疫力非常关键。现代研究表明,食药同源物质酸枣仁、甘草、百合、乌梅、佛手、阿胶、益智仁、莲子、龙眼肉(桂圆)、牡蛎、大枣、茯苓、桃仁、桔梗、黄精、紫苏、葛根、藿香、薤白等在改善失眠方面应用较多。

4.“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平衡膳食模式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现在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强调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

“五谷为养”,在于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国传统膳食是以“五谷”为中心,现代谷物种类繁多,食入五谷应该综合食物的寒热性质、季节的寒暑变化、体质的温凉,常见的温热性谷物有大麦、高粱、黑豆等,寒性谷物有小麦、豌豆、绿豆等。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五果为助”,现代泛指鲜果、干果和坚果类食物。水果其味多甘、多酸,酸甘以化阴生津,生津止渴。

如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有一名方“五汁饮”,由梨、鲜藕、鲜芦根、鲜麦冬、荸荠五种组成。洗净鲜芦根,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鲜麦冬切碎或剪碎,待用。以洁净的纱布或榨汁机绞挤取汁,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五畜为益”,即现代之肉蛋奶类等,肉蛋奶类以“补益”为主,是对于五谷为养的补充,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现代营养学认为,肉蛋奶类食物是人体日常蛋白质、脂肪的重要来源。“五菜为充”,即现代之蔬菜,蔬菜为日常生活的辅食。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了预防新冠肺炎食疗方[4]:

1.扶正银花粥

(1)组成与剂量

黄芪5g、薏苡仁10g、草果2g、佛手5g、金银花6g、粳米g

(2)制作及用法

将黄芪、金银花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砂锅或不锈钢锅煎煮,大火煮开,文火煎煮25分钟,加入佛手、草果再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药汁中加入粳米、薏苡仁,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文火煮30分钟(久煲更佳),煮作粥食;或可依据个人口味,可加入少许砂糖或冰糖,或临熟之时加入少许食盐,搅和匀。温食。

(3)适宜人群

素体虚弱,容易感冒者,以容易倦怠乏力,运动后加重为主要指征。

(4)注意事项:舌苔黄厚腻者慎用;孕妇禁用。

2.杏银菊花茶

(1)组成与剂量

金银花9g、菊花6g、杏仁6g、薏苡仁12g、陈皮6g(此为成年人1日用量)。

(2)制作及用法

薏苡仁用水浸泡一夜,加入其余4味,加水,大火煮开,文火煎煮10分钟后,将药汁与药渣灌入大小合适的暖水瓶或保温杯中,随取,温饮代茶。亦可分2份,用开水冲泡2-3次。可以连续饮用3-6天。

(3)适宜人群

素体湿热者,以舌苔黄厚腻,或大便粘腻不爽为主要指征。

(4)注意事项:平素怕冷,或少苔,或大便中有明显不消化物者禁用;孕妇禁用。

5.春季养生

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之别,食材性能亦有清凉、甘淡、辛热、温补之异,故食养宜顺应四时而调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元代宫廷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有言:“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春季,天气由寒而暖,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如《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肝与春季相应,故春季宜多食平肝、滋养肝阴之品,为防肝气过往,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饮食推荐:

(1)宜食辛甘温之品以养阳。春季万物生发,机体的代谢开始增强,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故宜食用辛甘温的食物,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推荐食药两用物质:郁李仁、益智仁、紫苏等;普通食物:芥菜、葱、荽、枣、花生等。

(2)宜食甘味之品以养脾胃。《千金要方》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推荐食药两用物质:白扁豆、百合、红枣、赤小豆、蜂蜜、枸杞子、决明子、菊花、龙眼肉、薏苡仁、山药等;普通食物:荞麦、空心菜、栗子、榧子、胡桃核、栗子、核桃、南瓜、牛肉、葵等。

(3)宜食味淡之品以滋阴。春季饮食易清淡,推荐食药两用物质:百合、莲子、山药、枸杞子等;普通食物:香椿、春笋、豆芽、蒜苗、菠菜、莴笋、胡萝卜、菜花、圆白菜、柿子椒等。(李洪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