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不好你真的搞懂原因了吗马太效应了
2023/1/19 来源:不详在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1、不聪明,不是读书的料
2、聪明,但是不认真、不爱学习
3、既不聪明,也不努力
你先把答案记在心里,看完文章后再来复盘这个问题,也许你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在《我们的脑子够用吗?》书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婴幼儿时期,较早到达发展里程碑的儿童往往具有更“好”的脑结构。并且,这个优势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存在。
除了作为脑发育正常的指标,早期生命的里程碑还可以促进婴儿大幅提高认识周围世界的速度。这里的里程碑说的是:爬行、语言、手指控制力、抓握能力等等。
有人会说,每个孩子发育有差异性,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很正常。如果任其自由发育,也许是这样,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干预达到的目的,如益智玩具、抓握训练、抚育者的照料方式等。
婴幼儿的各项技能发展,有助于带动其他感觉和认知技能的进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就像冰球运动员一样,美国的冰球队选拔的冰球运动员有七成出生在下半年。难道是因为下半年出生的人天生更健康强壮吗?
不,是因为冰球运动员的选拔招募全年只有一次,就是在2月的冰球队员大招募。也就是说,在筛选中,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凭借早出生半年的发育优势,更容易打败对手,获得入选资格。
而那些凭借半年优势入选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源训练,从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的优势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就是马太效应:强的会变得越强,弱的会变得更弱。
马太效应用在孩子的学习上是同样的道理。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他应该是属于大人常说的“聪明”那一类型。一年级的时候由于提前上了幼小衔接,所以学起来毫不费劲也能考95分以上,家长就觉得万事大吉。
可是现在二年级,他的缺点就暴露无疑。他连最基本的乘法口诀都不会背,所以做起题来特别困难,久而久之,他就不想做口算题、不愿意思考、上课也不听。越是这样,就越怕学,所以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常说“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我倒认为这个分水岭的意思,不是说幼儿园提前学的知识到三年级不够用了,也不是三年级开始变得太难了。
而是家长的心态差别,有的孩子幼儿园提前学习,所以一年级时成绩不用家长操心,也还挺好的,所以家长就放宽了心,对孩子疏于引导和管教;也有的孩子是因为成绩一直很差,家长觉得“放弃吧,估计不是读书的料,别学坏了就好”。
家长的这种想法也属于恶性循环,孩子的每个发育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不是说提前学会了一点,就原地不动。那样,等别人追上来时,你的孩子已经休息得不想跑了。
班上那些学霸孩子之所以会成为学霸,除了有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有就是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他们愿意学习,上课认真听、写作业就不费劲、考试也能考得好、然后得到家长老师表扬、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体现,一种良性循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的原因。
所以,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归责到“聪明”还是“不聪明”上面,也不要说他不爱学习。而是家长需要注意儿童大脑的每一个关键可塑期,了解孩子的每一个认知发育阶段。
因为成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大量的提前铺垫和不断前进,在每一个发展里程碑不掉队。
可能看到这里的家长有一个疑惑,说了这么多,我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前面的发展里程碑早就错过了,我该怎么办?
当然有办法,大脑中负责处理最高层次的认知功能的区域叫做前额叶皮层,这也是人脑和动物大脑最大的区别之一。前额叶皮层要一直发育到成年早期才完全成熟,这一区域的通道髓鞘化直到十几二十岁左右才完成。
所以说,现在才低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后来者居上,不过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把大脑充分打开来,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就此给他贴标签,说“不是读书的料”。
人类的大脑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更高级,也更神奇。
首先,从现在开始抓孩子的学习习惯,根据孩子的薄弱点逐个击破。如,喜欢分神,可以利用番茄计时法、时间管理器等,也可以给孩子量身定制奖惩表。
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其次,每天睡前花半个小时阅读课外书。我在很多篇文章里都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阅读的好处都利大于弊。
就拿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里程来说,两三岁的小朋友喜欢看绘本,因为里面情节简单有趣;四五岁喜欢看故事书、科普书,既满足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又可以在故事中得到无穷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七岁看桥梁书、科普书,这个时候的他开始识字了,往桥梁书过渡,让他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写到这里,我推荐一套科普书,我昨天推给朋友这套书,她十分不以为然,说现在就学这东西干嘛?每天学校作业都写不完。
这套书的名字叫《每天三分钟,学会数理化》,名字看起来像是学习工具书,其实不是,只是一套科普书,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里发现数理化存在的痕迹。
作者小森荣治,作为日本理科教育中心代表,同时也是多部门的讲师、委员。小森荣治喜欢把“理科令人感动”作为座右铭,开展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科教研室经营和理科教育活动。
书名说每天只花三分钟,就学会数理化,还真的不是夸张。一套书共四小本,一个季度一本,一天听一个故事,一共个小故事,帮助孩子掌握中小学懂得理科基础知识,解释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许多的“为什么”,既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
每天3分钟学会数理化:个故事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数理化基础知识每天三分钟学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京东¥80购买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一些“为什么”,别说孩子会感兴趣了,就是大人也想知道答案:
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吐出的丝黏住?太阳的温度是怎么测定的?火星适合生物生存吗?地球上,有深夜依旧太阳高悬的地方!火烈鸟身体颜色的秘密据说土星能悬在水手,是真的吗?……
看到了吗?这套书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觉得司空见惯的事情,去发现其内在的数理化知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难,只要选好书,每天花半个小时就可以了。适合低年级孩子看的书有很多,我这只是举例了其中一本。
像《每天三分钟,学会数理化》这样的书,并不是像有些家长认为的“时候没到”,甚至认为到了初中自然就会学习,何必现在费时间。
其实不是的,就像前面说的“马太效应”,如果现在给孩子打开了理科的大门,让它看到数理化的神奇之处,等到初中时,学起来也会更感兴趣,动力更强,自然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最后,不要听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不关家长的事”这些稍显偏激的言论。
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也许专业知识家长帮不了太多,但是抓住孩子的发展特点,在每一个认知能力发展的里程碑上不落于人,家长还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这里面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确实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精力。如果你不愿意付出时间,不愿意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就妄想孩子像天才般突然开窍,可能大部分时候会令你失望。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找到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了。
那就是马太效应的影响。
那又怎样可以让孩子具有良性循环,变成强者更强的状态呢?
需要家长付出时间和精力,幼童时期已经错过,没关系,现在还来得及。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几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