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班主任学习有后劲的孩子,大多有这3

2022/10/12 来源:不详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特别喜欢跟自己以前的老师聊天,每一次与老师见面都觉得受益匪浅。锦春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从教30多年,如今已经退休了。前几天我去看望老师,就跟老师抱怨道,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很让我操心。

班主任安慰我说到,其实孩子学习好坏有先使劲儿和后使劲儿之分。谈到“后劲”时候,班主任还提到了我们班级里,上初一时候还是学渣的一个同学,到了初三成绩直线上升还考入了重点高中。班主任说这就是典型学习有后劲儿的孩子!班主任从教30余年,发现这些有后劲儿的孩子身上大多有这“3个力”,记忆力、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退休班主任:学习有后劲的孩子,多半有这“3个力”,要从小培养

一、记忆力

相信很多人在上学的过程中,身边总有这样一个角色,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但是真想要好好背书考试,总是能一鸣惊人。而且这种人最喜欢考前突击,不管懂不懂就是能把要考的题都记下来,很多努力的学生看着这样的孩子真是又气又羡慕!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就是这样的角色,曾经在采访中,撒贝宁就坦诚讲到,老天给每个人的天分不一样,给他“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撒贝宁看完一本书以后,几乎能记住每个段落的排版。拥有这项能力,撒贝宁就好像开挂了一样。

在北大上学四年,撒贝宁总是逃课,但是考试从没有挂科,这是因为撒贝宁会在考前几天,开始突击背书,真是一页一页地背。老师看着卷子都会说,这个撒贝宁是谁啊?考得挺不错啊,是我们班的吗,怎么没印象,长什么样?

拥有超强记忆力的孩子,一定能成为那种后劲儿十足的学生。所以孩子小时候,父母别光顾着让孩子学习数语外,锻炼记忆力也非常重要!2-6岁是记忆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每天陪孩子玩《儿童记忆力训练游戏书》其中包括场景记忆、图像描绘、观察记忆、视觉记忆、联想记忆的不同方式,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记忆力。

二、专注力

力量的秘密在于专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注意力作为智力五大基本元素之一,对于孩子学习质量的影响重大。一些孩子也想好好学习,但一看书就犯困,一上课就跑神,这就是没有专注力的表现。这样的孩子自然在学习之路走得坎坎坷坷!纵观历史上,做深入学术研究的人,都是极为专注之人。

物理学家牛顿,因为过于专注于实验曾经把手表当成鸡蛋煮,在中国古代也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研究数学问题太专注,甚至走路时撞到树上。爱因斯坦因为研究地震太专注而没有察觉地震来了。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那些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专注力不可或缺!

而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指自己主动控制,比如读书、学习、思考。无意注意是指,受到外界影响。在儿童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主要体现为无意注意,所以家长平时一定不要经常打算专注的孩子,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专注玩耍的空间。

如果孩子比较容易分心跑神的话,家长也可以通过专注力的训练来提升专注力。比如复述数字、舍尔特方格、找不同、走迷宫这些专注力小游戏,都是好帮手!

三、逻辑思维能力

细心观察会发现,那些学习有后劲儿的孩子,虽然之前不努力学习,但是对于数理化这些科目,却能举一反三迅速掌握。这是因为他们普遍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不难看出这就是理科思维。

数学是用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学科,因为逻辑性严密较强,所以想要学好数学,那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差。能靠家庭,非要靠才华的赌王儿子何猷君,曾经多次获得香港和英国的数学竞赛冠军,曾经参加《最强大脑》的时候,21秒解开数字华容道,也展示了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我们普通孩子该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呢?在这里锦春建议,可以让孩子从小玩数独游戏,孩子在玩数独游戏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统筹、观察、推理,整个过程是逻辑思维的锻炼,所以这个游戏也被称为“聪明人的游戏”,让你的孩子从小玩,不但可能成为有后劲儿的孩子,没准也能成为一名准学霸!

最后锦春为大家分享一套《6-12岁益智数独游戏大全》8册,这套书不但能够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玩出专注力。里面包含多个思维游戏,主要分为8大主题,形象思维、图形思维、数字游戏、数独游戏、逻辑推理、科学游戏、火柴棍游戏、发散思维。孩子喜欢玩越玩越聪明!

其实小学时候的成绩远远无法预料孩子以后是不是学习那块料,很多后劲儿十足的孩子,总是能给家长惊喜,但想要孩子后劲儿十足,这三项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你家孩子是不是后劲十足的孩子呢?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