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3/9/23 来源:不详

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作为发展着的有积极性的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还是常常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虽经过一期课改的洗涤、二期课改的冲击,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有所转轨,但并不真正改变问题的实质,还是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区域活动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正是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课题意在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进行实践研究,在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教师的的自主发展。   (一)课题概念的的认识:   1、区域活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其宗旨是: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区域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当下的生活与发展。   2、幼儿的自主性的概念:      自主性即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正确事物的信心行事,积极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做主,”从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既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实践和借鉴得出幼儿的自主性具体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尝试操作中树立自信心逐渐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获得发展。      (二)理论的认识基础;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在以确立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下,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规程》第二十四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机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儿童通过自我的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杜威及其弟子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以孩子快乐为本,”注重情感的体验,儿童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活动获得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活动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都是鼓励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自主性的去发现、改造、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如是众多的理论都号召: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的选择和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改革传统的区域活动方式,探索培养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作用,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幼儿自主性发展目标:幼儿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幼儿能提出自己的不同与别人的观点,具有创新能力;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学会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依赖他人。      三、观察研究结果      (一)观察内容:   1、混龄型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项目幼儿人数统计(人)      前测后测   1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第一学期我园以混龄班的形式开展区域活动,是中大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刚进行的时候,由于幼儿对环境的陌生,中班幼儿畏惧感表现特别明显,甚至个别大班幼儿也在活动室门口徘徊犹豫。后经活动室的老师主动招呼,本班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参与自主性加强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第6项中遇到困难幼儿树立自信心自主解决问题方面,克服困难上幼儿的人数比例增加。在回应老师的提问上,中班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感染下,思维活跃,积极大胆发言,遇到不懂的事,十分乐意相求于姐姐哥哥或老师,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   2、分班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项目大班幼儿人数(人)中班幼儿人数(人)      前测后测前测后测   1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分析:第二学期我们根据本园的特点,改变了活动方式,把活动室分成若干个区域,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投入这些区域,并设有障碍物构成几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具体有:表演区、建构区、语言区、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刚刚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反应非常的积极,表现出一种好奇感,探索的欲望非常强烈。由于幼儿年龄和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参与区域活动就不能持久性的专注于区域活动中,就象赶鸭子似的,一会儿到生活区,过不多久,又去了美工区或别的区域。对于此中现象,我们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活动前,提出一定的鼓励性的要求,如比比谁的本领强,能在一个活动区里完成任务;活动中,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同伴、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完成活动;活动后,教师同样以倾听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下一次活动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很快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专注于每一次的活动。对新奇的、不懂的常常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需教师的提醒和督促,自己出主意或和小伙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困难。如益智区棋类活动,大二班的许微、曹佳园对飞行棋十分感兴趣。有次活动时,发现少了一只红色的飞行棋子,许微马上提议用小块红色雪花片代替缺损的红色飞行棋,俩个人玩得兴趣盎然;再如中二班的俞凯悦每次必去表演区,但就是观看,不参加表演,即使请到她表演,胆战心惊的,非常胆小,不敢讲话。于是老师就请她参加了时装表演队,因为时装表演不需要开口说话,在音乐声中,俞凯悦用自己的形体,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渐渐的胆子也大了;再次让她单独表演唱歌时,虽然唱漏了一句,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俞凯悦十分的兴奋。以后,表演区的老师又投放了小音响和话筒,俞凯悦也抢着话筒上台表演。最让老师开心的是,她不再要求奶奶陪着进班级。      四、开展区域活动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的原则      区域活动的总目标,要依据幼教法规和教育纲要中的保教目标为总目标,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能力、兴趣热点等)予以合理分解裕设,选择能为目标服务的材料,并要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不能随心所欲。在混龄型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弊端:指导难。因为是中大班幼儿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相差很大,因此教师的指导的针对性很强,中大班老师都比较熟悉本年龄段的目标,因此在指导上就难免有片面性。在分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非常的得心应手,因为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幼儿的能力比较了解,材料的投放容易抓住目标选择,比较科学,指导也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的目标开展。      第二、适宜性原则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适宜恰当,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阶段性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      首先,我们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际需要出发,为活动室配置了必需的成品材料,如益智区中的棋、牌、游戏棒、天平、水车、数卡等,使幼儿有进行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其次我们还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的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废旧物有使用价值:如废旧盒子、挂历、糖纸、果核、瓜子壳、雪碧瓶、废电池、布片、绒线等,知道一物能多用,主动帮助各活动室积累材料,激发幼儿勤俭节约的情感,学会了做有心人,关心集体,不乱扔废旧物品,同时也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加强家园联系。教师在与幼儿及投放材料互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第三、差异性原则      混龄形式的区域活动更要让我们老师能够互相商讨、预先思考:所投放材料逐一与各年龄段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各年龄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在活动前,我们老师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使用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使幼儿在随意操作同一材料却有不同的难度差异,适应不同能力层面、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如有一个探索活动“夹弹子,”教师提供幼儿的材料也是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玻璃弹子、粗细塑料吸管、圆柱形六棱形铅笔、圆珠笔、筷子、圆珠笔芯、木制塑料制游戏棒等。让幼儿操作观察,引导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秘密:塑料吸管和塑料游戏棒使用时间长后易变软不易夹住弹子,圆柱形铅笔和圆珠笔、筷子打滑不易夹住,圆珠笔芯和木制游戏棒太细不易使上劲,而六棱形铅笔就容易夹住弹子------锻炼的是手部小肌肉,而实际就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自主选择活动的用具。      我们力求让每一位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较比较、思考思考,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投放的数量上是十分充足的,能够满足每个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添加、改变使用材料,同时,满足小中班幼儿随意性、模仿性、流动性的性格特征,保障每一个幼儿愉快自主的活动。      第四、静交替的原则      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需要,在现有的活动空间寻找最佳的位置。如语言活动区相对安静些,就尽量远离积木区;美工区,离不开水,就设置与靠近水源的地方,益智区和语言去相邻。      第五、探索自主原则      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自己决定活动的时间、次数,只要你认为本次活动完成,也可以参加另外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大胆选择材料、大胆尝试操作、摆弄材料,和材料互动,和小伙伴互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和疑惑,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讨论与建议:      讨论      (一)紧扣目标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一个活动区域,由于幼儿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因此同一活动区域同一活动内容,在各个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同的,在突现个别化的同时,投放材料要紧扣该区域的活动。如益智区里的图形宝宝,中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发现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并会区分,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大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按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有序归类、排序、设计,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幼儿逻辑思维。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操作和探索的学具,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益智区中的“配对,”可以是数字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可以是套圈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也可以是圆形宝宝找家的配对;又如美工区“沙贴画、绒线剪贴、稻草剪贴、彩纸剪贴、彩线剪贴等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活动需要。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总之,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依据目标,要突出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是幼儿在于材料“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主动的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教师的指导,是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教师不但要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符合幼儿需要的材料,还要给幼儿创设较大的自由度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当好幼儿的小助手,和幼儿成为小伙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始终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在活动中,首先要相信幼儿,他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主人,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      (三)家园协同是促进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的后备力量。      通过实践,我们教师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材料的作用的同时,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动家长的巨大特殊的配合功能,把活动材料的收集运用延伸到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去。通过家长会、橱窗、家庭讲座、观摩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本课题的前提后,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需要的学具:扣纽扣——用布做成的小花;手套、袜子、鞋子瓶盖配对等等,家长都知道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主动帮助收集物品,既增强了家园联系,又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去探索、发现、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大胆应用、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由于是自己熟悉的物品,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活动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选择、探索、表达的欲望更加自主、自由、强烈。      建议      (一)相信孩子,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自己班级的或是其他班级的幼儿,相信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自己有能力解决,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倾听者,孩子有什话都愿意说与你听,有什么新发现能和他们一起分享;第三,注重观察,并运用启发性的、建议性的语言指导幼儿活动,如小班幼儿突出直观具体生动的指导,中班注重启发诱导式的引导,大班以逻辑发散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主。      (二)材料的投放具发展性。      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要从幼儿的发展现状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并考虑教育大纲和教育目标,把幼儿放在突出地位,突出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活动服务的原则,体现个体差异,注重不同能力幼儿对材料的感应和感受。      (三)处理好几种互动关系。   1、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用语言、行为、情感等形式相互作用,如互相问答,共同参与活动,商量讨论等,这种互动关系对于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系、对于幼儿自主的参与区域活动、有效的掌握区域活动的规则、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幼儿之间的合作活动、互帮互助、个别交流讨论、互相欣赏以及互相争夺、打骂等      教师在活动中尽量促使幼儿之间产生前四种互动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   3、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和材料可能是教师创设的、呈现的,也可以是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也可以是幼儿创设的。区域活动的材料丰富性,是为幼儿提供多项选择活动机会的条件。当环境和材料产生变化时,就会吸引幼儿对环境和材料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如观察、探索、摆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是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把自由还给孩子,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力。      自由一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利;二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掌握它,有意识和运用它来改造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应充分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活动操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孩子自由和谐的发展。一位早期教育家的话非常给人一深思和启迪:“早期教育应该像春风拂过大地那样自然。”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自由天性的潜力,引导孩子幸福健康的成长。      (五)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babyxy.cn)————————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