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玩才会学澳洲校长细说玩中学的

2024/6/1 来源:不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寓教于乐,一直是人们期望的教育方式。但这个简单常见的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仿佛无从下手,以致于这个理念迟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澳洲中文学校校长Jessica结合澳洲幼儿教学大纲,详述了“玩中学”的各种玄机,希望能帮助父母们厘清误区,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机会实现自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玩就好好地玩,学就好好地学。”这句脍炙人口的忠告,影响了好几代中国学生。然而,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在于强调“专心”的作用,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跟玩的关系。仿佛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或者如古语所言“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对外国名校、名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熟能详,但是“玩中学”这个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现代幼教理念却迟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今天,我就结合澳洲幼教大纲,来为大家细说“玩中学”内含的各种玄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有机会在玩中学,甚至“以学为玩”。

玩比想象中更重要

人们对于孩子玩,有几种误解,比如我们常会听到下面这几句话:

“Ta还小,只会玩。”——玩是一种低层次的行为活动。“学习这么长时间,让Ta玩一会儿,休息一下。”——玩只能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调剂。“就知道玩,看你将来怎么办!”——玩与学是对立的,甚至是有害的。“你能不能玩点有用的?”——是否“有用”决定了玩是否有意义。

类似的想法和评价还有很多,它们大都源于人们对于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一知半解,认为既然儿童与成人相比,生活常识和思维能力都较弱,那么Ta们喜欢的“玩”肯定没有成人从事的“学”那么有价值。

但其实几乎一百年前,西方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就肯定了孩子“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允许孩子爱玩,引导孩子会玩,维护Ta们的玩心,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被取代的意义。在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Piaget和Vygotsky。

左为Piaget,瑞士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学大师

右为Vygostky,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发展、语言大师

Piaget认为,玩是孩子认识世界、开发学习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Piaget的认知发展论把孩子的玩分为不同种类和发展阶段,包括感觉动作性玩耍(2岁以前)、想像性(2岁-学前)和规则性(入学以后)。

Vygostky则认为玩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孩子最早产生的自发性活动,孩子在玩中会主动学习知识和规则,有助于持续提高孩子的自主力和表达力。

上述的思想并不是对儿童生活一种玫瑰色的期望,而是科学家们基于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实验得出的结论,对孩子的教育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我在澳洲当老师时,一开始也为孩子们天天大量的玩乐感到震惊。但几年过去,我不得不承认西方孩子的自信、主动和表达沟通能力的确异常突出。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技能比如计算、背诵资料等会逐渐被电脑取代,而维持一颗玩心、维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玩中学不等同于随便玩

玩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千变万化,理论上任何种类的玩都会让孩子得到一定的益处。日常的例子包括:

拼拼图:图像观察、逻辑思维、专注力;玩积木: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想象;画画:观察、想象、表达;朋友聚会:社交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即使一些被定义为“浪费时间”的活动,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隐性的益处,比如:

看漫画:增长知识、锻炼阅读能力;玩电子游戏:接受挑战、解决问题;听流行歌曲:音乐感知力、创造力。

如此说来,我们难道应该让孩子随心所欲、每天从早玩到晚吗?那学校、老师和测验岂不是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在西方,还真有不少家长支持这种观点,他们拒绝一般的学校体系,选择自己在家里教孩子,或者给孩子报名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山林学校”、“农场学校”。甚至很多教育家也认为玩应该是绝对自主、完全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全情投入,得到最大的获益。

虽然理论上,任何种类的玩都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综合考虑孩子有限的时间和将来需要在成人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完全出于自由意愿的玩和探索并非孩子学习的唯一途径。

我个人在海外从事幼教和中文教育的过程中,更加认同美国实用哲学家、教育学家Dewey的理论,即:

孩子应当通过实践经验(玩)而非机械灌输获取技能;孩子既是独立的个体,也具有社会性,因此玩与学并不冲突;教育的职责就在于把玩与学相结合,找到儿童自由意愿与成人引导之间的平衡。

与Dewey的理论类似,澳洲幼教大纲明确指出教育者需要为孩子不同类型的“玩”创造环境和平衡,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以玩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方式。而如下图所示,这种儿童自发玩与学、成人引导玩与学和成人规划学习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三者缺一不可。

出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0-8岁教学大纲》

儿童自发玩与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般意义上的“玩”。这种“玩”完全由孩子掌控,随着孩子的兴趣开始、发展和结束。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发地观察、想象、调查、实验和创造,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成人的职责只限于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不应过多干涉孩子思维的自由流动。

孩子的年龄越小(尤其2岁之前),越依赖感官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时,需要的自发性玩乐比例越高。在确保孩子安全和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成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脏”和“乱”,鼓励孩子积极使用眼、耳、舌、手、鼻等各个感官参与游戏。有的时候,家长会在无意中将幼儿的教育启蒙本末倒置,比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在幼儿时期的“玩中学”过程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当孩子对某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时,成人会忽略了其他种类的活动,比如有的孩子只喜欢爬上爬下,完全拒绝做任何拼图、手工类比较安静的活动,或者反之,喜欢久坐不动。

我的经验是,虽然每个孩子性格都略有不同,但是只要成人反复带领孩子尝试,Ta们常常就能对不同的活动产生兴趣,学习到不同的能力。

成人引导玩与学是指成人在注意或参与了孩子的游戏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创造机会延伸Ta学习的可能性。

比如老师看到孩子在画恐龙,就为孩子准备恐龙主题的书和玩具,这在澳洲的幼儿园非常常见。与此类似的另一种情况是,成人发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引导Ta认识到并改善该问题。比如看到孩子抢别人的玩具,用故事、角色扮演、画画等方式向Ta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对于有了自主行动能力,以感官认识世界过程基本完成的孩子(大概2岁到学前),成人尤其是家长对Ta游戏的引导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孩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成人不提供任何指引,孩子容易变得像井里的青蛙,满足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已经熟悉的事物,停滞不前。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里有丰富的玩具和各种电子设备,但心智都较同龄人落后。相反,有的孩子虽然拥有的物质不够丰富,但由于身边成人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早早就学会了如何持续地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

成人规划的学习大量出现于入学之后,成人(主要是老师)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纲领和目标,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由浅入深地介绍给Ta们,同时提问、解惑。

即使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够坐得住,完成成人给的指令,但如果教学是以充满趣味性和体验性的方式进行的,孩子仍然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和应用。

我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要根据课文《爬山虎的脚》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当时的校园里刚好长了一墙爬山虎,于是语文老师要求每个人下楼观察过爬山虎再写这篇读后感。经过这一番“玩”的准备,我们写起文章来明显比以前有热情,质量也更高。

适合不同年龄的玩中学活动

虽然玩总能给孩子带来益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适合Ta们的游戏类型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试想一下,蹲在地上玩泥巴对两三岁的孩子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到了十一二岁,玩泥巴可能就不是对Ta最有效的“玩中学”的方式了。

当然,成人也不应该生硬地以“太幼稚”为原因阻止孩子的兴趣,比如长大了就不应该再喜欢读故事书,应该看世界名著;或者画画太浪费时间,还不如补习数学。

比较好的做法是带领孩子以趣味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活动,比如为孩子准备世界名著的插画版本,或者做数学游戏,帮助Ta在熟悉的玩中得到新的学习成果。

下面,我会推荐几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玩中学活动。这些活动既不昂贵,也对场地、设备、时间等没有太多的要求,非常容易实施。

对于幼儿(大概2岁以下),自己学着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就是非常好的“玩中学”活动。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不仅锻炼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在学着如何聆听和表达,更重要的是,Ta们的注意力、抗压力和反复尝试的能力都在得到提高。

虽然这种“玩中学”的机会随处可见,但是成人往往需要做心理上的调试。比如孩子自己吃饭,尤其在用手抓的阶段,家里一定会比较容易脏乱;或者孩子自己穿衣服,速度比较慢。这个时候,成人是否能够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会决定Ta是否能够得到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孩子到了两三岁,除了一般的玩具以外,游戏书也是非常好的“玩中学”的道具。这里的游戏书是指向孩子提供互动型活动的书,比较初级的活动有涂色、贴纸、走迷宫、剪纸、找不同等,进阶版的还包括创意手工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游戏书的本质是让孩子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书中插图、故事的辅助,以及可以动手操作的性质,,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学到知识。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对游戏书不感兴趣,或者只喜欢某种特定主题的游戏书,这很有可能是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家长不妨坐下来,跟孩子一涂涂色、剪剪纸、做一个小手工,哪怕Ta一开始兴趣缺缺,也会慢慢产生参与感。

当孩子产生了想要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的倾向,或已经交了朋友时,参加集体活动会给Ta们带来更多、更高层次的“玩中学”的机会。

尤其对于已经上学了孩子,能够参加集体类的运动、音乐等活动,比如足球队、合唱团、乐队等,都对他们的身心大为有益。Ta们不仅能精进自己的技艺,也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应对挑战(如比赛)的能力。当然,这类活动最好是以兴趣爱好而非功利为基础,如果孩子只体会到压力,完全没有乐趣,“玩中学”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即使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运动、音乐类的活动,多鼓励Ta跟朋友一起见面、游戏,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当然,如果家长可以提供一些书籍、知识类的影视作品甚至科学益智类的小设备,孩子“玩中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结语

“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流传了几乎千年,但在现代教育的审视下,它并非百分之百正确。我们不妨与时俱进,将其改为“勤有功,戏有益”。

“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如果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玩”的意义,以及它给孩子带来的“学”的机会,我们就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玩中学”的环境和土壤,让孩子的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文转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