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竖蛋庙会斗草,江西这些民俗游戏你都玩

2023/5/9 来源:不详

游戏,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去,江西民间流传着很多民俗游戏,其中有的玩法十分简单,但有的从名字到玩法都有着不少讲究。这些民俗游戏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也折射出赣地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时代的不断变迁。马上就到六一国际儿童节,小编这里整理出了一些古今中外“流行”的小游戏,都来看看你都玩过哪些?中国江西网记者章峰综合整理

荡秋千曾是女性专属游戏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暖春时节,那绿杨深处总是秋千荡漾、红裙飘扬。年轻女子身着彩衣结伴而行,悬长绳于高木,坐于其上相互推引。

在古代,荡秋千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之一。相传,荡秋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一种游戏,春秋时期便有,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称为“秋千”。唐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许多风俗习惯及游戏活动也传入江西,这一时期,荡秋千在江西各地盛行,深受女子喜爱。节日这天,女子结伴出游,春日暖阳中一派“秋千竟出垂杨里”的景象。

“竖蛋”游戏成为预言工具

在旧时江西民间,许多民俗游戏都与重要的节气、节日有关。过去有俗语说“春分到,蛋儿俏”,是指春分节气这天要玩竖蛋游戏。不过,与多数地方在春分当天玩竖蛋不同,江西人主要在“立春”当天玩这个游戏。

据我省著名民俗学者余悦介绍,江西民间曾经流传接春的习俗,每年立春当天,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地接春。接春时,要准备一个鸡蛋和一封爆竹,在爆竹声中,将鸡蛋随便用哪头往桌上轻轻一放,如果鸡蛋能稳稳当当地竖起来,并保持一段时间,就算是接到春了,新的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农事活动也会顺顺当当。十分简单的一个小游戏,被人们当成了预言工具。

与此类似的还有曾在宜春、萍乡等地流传的太阳草游戏。据了解,旧时这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种草的草茎能“预报天气”,沿着几个角慢慢撕开,如果能撕成四方形,第二天就会是晴天;如果撕不成四方形,第二天则可能是阴雨天气。这些游戏或许带有迷信色彩,但大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相关,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庙会“斗草”妙趣横生

“斗草”是江西农村地区十分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孩子们各自寻找韧性较强的草叶或草茎,让2根草十字交叉,用力拉扯,没有断的一方获胜。

其实,过去除了“斗草”之外,还有“斗百草”。如果说前者是“武斗”,那么后者就属于“文斗”。“斗百草”以数量、种类取胜,一方报出一种花草名,另一方要按相关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全,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游戏在唐宋时期比较常见,尤其受女性及儿童喜爱。

据上饶文史馆民俗学者汪增讨介绍,明清时期,上饶一带在端午节期间的庙会上会举行“斗草”,成年人也会参与其中。实际上,这些民俗游戏都是由赣地先民在端午节前后采撷百草的传统习俗衍生出来的。古人在采集草药的闲暇时间,无意中发明了“斗草”等小游戏,以缓解疲劳,直到现在仍在民间流传。

“抬轿子”由古代军事活动衍生而来

从古到今,游戏始终伴随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其中也有一些游戏折射出了成年人社会生活的影子。我国古代王朝大多“农战结合”,成年男子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因此,军事训练穿插在日常生活之中,许多游戏其实正是在军事活动基础上的改进。

对民俗游戏颇有研究的九江文化学者张宏介绍,早些年他在省内各地农村做调研时,发现许多地区的小孩都会玩一种骑马作战的游戏。游戏中,小孩们分成2队,由2个小孩四手相交组成战马,1个小孩骑在“马”上,2组人马互相冲击,模拟骑马作战的场景,先掉下地的一方为输家。据了解,在江西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游戏,有的被称为“抬轿子”,有的叫做“打马仗”,尽管叫法不同,但玩法基本都相同。

过去,成年人之间也常常会玩一些竞技游戏。据张宏介绍,丰城一带自古尚武,乡野之间流行着一种名为“渐棒”的游戏。游戏时,2名成年男子各抓住棒子的一头互相推拉,一方失去平衡则为输。这种游戏相当考验力量与技巧,相传源于古代军队中的力量比拼,后来在民间庙会中盛行。

此外,还有许多古老的竞技游戏渐渐发展成为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如龙舟竞渡、舞狮子、相扑等。除了这类需要体能竞技的游戏,还有一些策略类和技巧类的游戏也带有军事活动的影子,如曾经在抚州一带盛行的裤裆棋、西瓜棋等,直到现在仍广为流传。

“抓七子”暗藏远古祭祀密码

许多民俗游戏的产生看似偶然,实际却与过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张宏认为,过去江西民间十分常见的“打七子”,很有可能蕴藏着先民祭祀的元素。

祭祀与游戏,看似不相干的二者其实暗藏关联。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江西先民转而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他们将源于宗教、巫术的一些仪式活动加以改进,形成了诸多简单易行,可以消遣、休闲、娱乐身心的游戏。

所谓“打七子”,是用5颗或7颗石子放在地上按约定套数打。如常见的“三下抓”玩法,将其中1颗石子选作“天子”抛向空中,同手抓起其余的“地子”,并接住落下的“天子”,分3次抓完后,合拢反掌“计斤数”。在张宏看来,游戏中“天子”“地子”以及抛的动作,都和文献记载的远古祭祀内容有相似之处。

“德国”游戏术语凸显地域风情

对于外国人来说,在我国民间有着“国粹”之称的除了京剧便是麻将了,如今,麻将已经风靡世界,成为一种竞技娱乐游戏。其实,这种娱乐游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在全国各地衍生了不同的玩法,其中一些术语受当地方言及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

在南昌人的麻将桌上,有一种和牌叫做“德国”。据我省民俗专家黎传绪介绍,“德国”这一说法源自上世纪30年代,当时因为德国十分强盛,民国政府对德国的军事、工业等方面大为崇拜,并邀请大批德国顾问在华任职。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昌人便把那些很能干的人称为“德国佬”。而按照南昌麻将的规则,没有“精”是很难和牌的,一旦成功,便是十分难得的“德国”了。

其实,江西各地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术语,如宜春人将打纸片称为“打宝”、信丰人将打牌称为“箍水”等。这些游戏术语有的是源于当地方言,有的是取材于当地独有的生活场景,它们共同反映了当地一定时期独特的民俗文化。

丢沙包一代人的记忆

沙包项目属于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究其起源,已难以考证。与大多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一样,丢沙包由来已久,最早将溯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会用石头等硬物击打猎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且作为游戏当然不能用石块等利器,于是人们开始用伤害性较小的沙包代替。中国最早的球类运动是手球类的,而丢沙包可能就是这种早期球类运动。而由于丢沙包游戏形式多样、富有技巧,运动负荷不大,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很适合在广大小学生中开展和普及。当然也正是这些原因才是丢沙包这项民间体育运动得以流传至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一度红及全国,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孩子们对此项活动乐此不疲,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成长见证。如今虽不见当时的盛况,但依然活跃于小学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条件较差、体育设施匮乏的地区,因为它对体育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练习沙包有利于学生灵活性、柔软性等素质的提高,同时沙包较容易走进家庭和社区,容易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共鸣,利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跳皮筋-女生游戏的标配

跳橡皮筋是女学生们的最爱,每次一到下课或者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女生们就会三三两两集合在一起,开始分组跳皮筋。你一定还会记得那首郎朗上口的儿歌,“小皮球,圆又圆,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跳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谁发明已经无从考证,据说起源于今天的河北一带,当时是一种民间杂技,后慢慢在广大人群中推广开。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后宫妃子、公主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成为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又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参加者一般3人以上。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跳时可以把几个基本动作编排成联合动作,跳出无数的花样变化来。跳皮筋主要是下肢动作,但手臂也要配合,还需要身体前倾、侧倾、后倾的变化,来增大下肢活动的幅度;有时要将超过头项高度的皮筋踩住,再做侧手翻动作等。这都要求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控制身体的能力。

60年代以来,跳皮筋的动作花样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集体跳的形式和图案,从跳直线发展到跳两三根皮筋组成的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等,难度也越来越大。跳皮筋不受场地、器材、季节、人数等限制,简便易行。跳的时间和强度可因人而异,还可按儿歌或乐曲伴奏的节拍,结合健美的舞步和体操动作进行。跳皮筋可增强下肢肌肉、韧带,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及弹跳等身体素质,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跳房子源自罗马军团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跳房子”游戏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跳房子”游戏起源于罗马式教堂的平面图,它有教堂的正堂,十字形翼部,以及教堂的后殿。最初的游戏规模有英尺长,主要用于罗马步兵的军事训练。后来,罗马的孩子们开始模仿军队的这种训练,在他们自己的球场划线扔石,并且添加了一个评分系统。之后,“跳房子”游戏蔓延至整个欧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

在中国,“跳房子”游戏始于清代,它不仅能提高儿童跳跃、奔跑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丢手绢永不冷场的游戏

丢手绢起源于公元年左右,由黎族人民所创,后来由黄道婆带到了上海,并很快传到中原地区。

手绢也叫手帕,是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用来擦汗或擦鼻涕等,由头巾演化而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手绢是每个少年的必备品。在孩子的袖口或者肩上,母亲总会别一块手绢,粗布做的,方方的。晚上,母亲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第二天起床时再别上。长大一些,手绢就从袖口和肩上转移到衣兜里,手绢也由自己来洗。直到上了小学,好像才彻底告别了手绢——一方小小手绢,像是时光和记忆送给我们的小小仓库,珍藏着所有的欢乐。现在正被纸巾替代。

打弹珠男孩宝贵的财产

打弹珠,又叫、弹玻璃球、弹球儿、打珠子、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应该是一项世界性儿童游戏,各国儿童都会玩儿。弹玻璃球游戏的历史也应该很古老,其最早应起源于儿童随意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儿随意弹射,继而有意弹射某一目标,最后发展成一种游戏。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这种游戏也应该是人类成长中一种不约而同的行为。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的儿童游戏。打弹珠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两名年轻人,同时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珠比赛分胜负,打弹珠的游戏便因此产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很少儿童没有摸过弹珠的,它多样式的玩法,总是让孩子们玩的乐趣无穷。孩子们不只是爱玩弹珠的游戏,也爱收集弹珠!尤其是男孩们,更是将弹珠视为宝贵的财产,卡其裤口袋装的鼓鼓的,往往里面就是放了许许多多的弹珠呢!如果能在游戏中赢得许多的弹珠,自己在孩子群中往往就能获得大家的崇拜,因为那代表着你拥有超高的打弹珠技巧喔!但是,如果你的弹珠都只是花钱到店里买来的,那么就算拥有再多弹珠,也常常会被其他孩子们嘲笑。唯有靠自己技术能够赢得许多弹珠,才算是孩子群中的厉害人物!

弹珠最早的材质包括廉价的石头和昂贵的大理石。19世纪初,出现了用陶瓷制成的弹珠。年后,出现可大量生产的黏土弹珠。不过,真正使弹珠大放异彩的是年由一位德国玻璃工匠制作的玻璃弹珠。年,从丹麦移民美国的马丁·克理斯丹森(MartinF.Christensen)发明了能大量生产玻璃弹珠的机器,年申请专利后,他在美国俄亥俄州开了一家工厂。到了年,他的工厂每月可生产上百万颗玻璃弹珠。

抽陀螺

一种古老汉族民俗游戏活动,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抽陀螺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它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称“抽贱骨头”。

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抽陀螺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这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至于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而不是宫女角胜之戏了。根据记载,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便可转个不停。这种玩法传了两三百年,一直到民国初年,还有这样的玩法。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翻花绳我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输

翻花绳,汉族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法,如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解股等等。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在马来西亚,翻绳用的绳子一般是橡胶圈(橡皮筋,河南东南部就把该游戏称为”开胶“),国外的材料则有毛线、麻线、呢绒绳或棉纱绳等。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世界上大多数部落或种族的人中,线绳翻花都是非常普遍的玩意。已经发现了几千种翻法,其中有些还非常复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些用线绳翻出的造型对于古早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实那些造型曾经和宗教、神话甚至魔术、占卜联系在一起。爱斯基摩人也有把翻绳当作宗教符号并解释的活动。21世纪孩子不屑一顾的破绳子,但在20世纪翻花绳五十至八十年代如果女孩子能够找到一根好绳足可以拿来炫耀半天,天天揣在裤兜里,下课、春游,全天候、即时性地娱乐一番。

捉迷藏

捉迷藏,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最早只是一种儿童游戏。两千年前即流行于希腊,在伯里可利统治时期的雅典就已出现。捉迷藏即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成为成人游戏。

在我国,捉迷藏在唐代时就已出现,至北宋时已非常流行。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过五首《杂事》诗,其中有一首写的就是捉迷藏。五代时,花蕊夫人的《宫词》也写了捉迷藏的乐趣。可见捉迷藏在我国古代十分流行。年1月1日,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程东在四川彭州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规模捉迷藏官方挑战赛”上现场进行认证,共有人有效参与活动,刷新了年2月10日卡塔尔多哈市卡塔拉文化村的斯坦德大学创造的人的捉迷藏参与人数最多世界纪录。

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然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石头、剪子、布”发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

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

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与日本较近。

老鹰捉小鸡制霸幼儿园

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粤语称为麻鹰捉鸡仔。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是一种团体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老鹰吃仙鹤”游戏和老鹰捉小鸡类似。“老鹰吃仙鹤”此外还有山东民间的马虎叼羊,青海土族的抓羊,广西民间的狼吃小羊,台湾民间的围虎陷和流行于山东成武一带的杀羊羔等。

拔河系水战军事技能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实际上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鲁班给楚国设计制造了一种在战船上进行水战的兵器,叫做“钩强”。敌船败退时,可用“钩强”钩住敌船,使其不能逃脱;敌船行进时,又可用“钩强”顶住敌方船只,使其不得靠近。牵是拉的意思,钩指钩拒。这一形式用于军队水战的训练中,可以锻炼水军战士作战时钩拉或强拒的能力,故称之为“牵钩”。

当时,楚国在训练水军时,是用薄竹片劈成细条做成的“篾缆”代替长钩,将士分成两队,各执篾缆的一端进行对拉,互相较力。后来,楚国的这项水军“教战”项目,逐渐普及到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临水地区的各水乡渔村,渔民们仿效“钩强”制作成类似近代带有“挽子”的篙,作为使船的工具。与此同时,有的地区还把这项军体运动变成一项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为一种习俗,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

至隋朝,我国古代的拔河方式基本形成。唐代,拔河活动较多,且进一步规范。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那时的拔河虽然与现代大体相似,但不同之处一是拔河双方不是面对而拽,而是背对而拉;二是所用绳子不是一根而是两头分系数百条。这样,参与的人数更多,场面和规模也更大,也更加热闹而有气势。拔河活动不仅在唐代的民间流传,在皇宫中也有举行。

宋代,拔河活动也偶有记载。元代以后,关于拔河的记载很少见到,大概是拔河活动衰落所致。晚清时期,拔河游戏在民间仍有流行。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运动传入我国,被列入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此后,我国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渐消失。

放风筝古代通讯侦探重要工具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弹弓捕鸟神器

弹弓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据说在我国原始社会的“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年代就有了较完善的弹弓。另外在古代传说中,泰山诸神爱好狩猎,其猎必用弹弓。《西游记》、《封神传》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诸神之一,其常携猎犬,挟弹弓,终日驰猎。

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弹弓的历史非常久远,是弓箭的雏形。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欧洲的达芬奇亦曾建议用弹弓来发射臭气弹。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这种古时的弹弓常用弹性强的竹、木制成,后也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只是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弓长有大有少,大的弓长达十八拳,约3尺多。执弓者以拉圆为度,弓力以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常人可拉至两个半劲。强弓需四个劲才能拉开,威力小。还有用弩机发射弹丸的,发射时将弓弦拉至挂钩上,瞄准后扣动扳机,弹丸顺槽射出,能够继续发射十弹的弹弩或连珠弩,清代极为盛行。

弹弓所用的弹丸又称弹子,有石弹、陶弹、泥弹、金属弹及珠弹之分。人类最初以石为弹,是因为石头的质地坚硬,取材方便。泥弹的使用较之石弹可能更为普遍,尽管泥弹的硬度不如石弹,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按照需要随意制作,比石弹的打磨更为经济、便捷。泥弹是用黏土和胶捣匀搓成的,呈圆球状。为了增加硬度,人们又将泥弹烧制成陶弹。金属工艺发明后,人们开始尝试以铜、铁为丸。还有一种用槐胶制成的弹子,称为槐胶弹子。弹弓因可远射曾用于战争,可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弓矢与弹丸曾并用于战争,是最初的武器装备之一。

后世军旅中少见,大概是因为其作为兵器远不及弓矢之利所致。元代禁用。明清两代军中,则有身怀弹弓作为暗器格斗防身的。弹弓在古代也曾是很流行的一种娱乐工具。两汉魏晋时,富家子出游往往是挟弹携壶,赏赏山景,打打鸟雀,“遇会饮酌,萧然自得”,俨然形成一种风尚。以上这种弓式弹弓可以称作古代弹弓,现在已不多见。现在常见的弹弓应该是在橡胶发明后才出现的,它和弓式弹弓不一定有必然的渊源。近年来中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弹弓,基本的原理还是利用皮筋的弹射力发射弹弓,许多弓友把普通的木叉样或类似样式的弹弓称为“传统弹弓”。

斗蟋蟀狭路相逢勇者胜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

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赌博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也不限于贵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清朝的王公贵族,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

每年秋季,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赌博。在日伪侵占北京时期,北平庙会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场,摊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并和麻将等娱乐活动一起被宣布为非法。但是今天,中国人有着更充分的经济保障,更宽松的政府管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逐渐重拾传统。这是“一种中国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样”,70岁的上海专家李世均说。

过家家你是爸爸还是妈妈?

流传于儿童之间的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过家家,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过家家是一种儿童模仿成年人的角色扮演游戏,其产生年代久远。游戏的方式和称呼由于时代不同和地区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实质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场景,客观上能帮助儿童理解不同的生活角色。

类似的游戏有“娶媳妇”和“骑马打仗”等。过家家过家家是一种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即几个伙伴分别扮演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如“爸爸”“妈妈”“孩子”“宠物”等等,利用简单的道具(也可不用),模仿成人日常家庭活动。如:做饭、照顾孩子、结婚。台湾小孩称这种游戏为扮家家酒,其扮演的内容略有不同。除模彷家庭成员外,还有医生等成人角色(通常是照顾者及被照顾者),彼此互动,或进行一个虚构的故事。玩家家酒称为扮家家酒。

众所周知,全中国的小朋友都会在这天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但外国的儿童节是什么样子的,你了解吗?

美国没有儿童节

为什么美国孩子不过儿童节呢?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表示,这是因为美国的孩子几乎可说天天在过儿童节,美国的诸多节日衍生出的儿童版,也令孩子们三不五时“生活在童话里”。目前世界上只有部分国家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每个国家及地区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如台湾和香港是在4月4日过儿童节。在美国,儿童节的概念其实出现在父亲节和母亲节之前,但长期以来没有全国统一的节日。

日本

在日本,作为国家法定休假日的儿童节是5月5日,称为“儿童之日”。不过,日本人根据传统,一般会把5月5日作为男孩的儿童节,在“男孩节”这一天,很多家庭会在庭院里或家门口悬挂鲤鱼旗,祈愿孩子出人头地。而给女孩过节是在3月3日的“女儿节”。此外,11月15日则是三岁、五岁和七岁这三个特定年龄儿童的儿童节。

韩国

与日本一样,韩国的儿童节也是在每年的5月5日,是从“男孩节”演变过来的。这一天也是韩国的公众假日,连大人都放假。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欢乐,一般来说,父母会在这天给孩子准备他们最想要的礼物,并且带他们去动物园游玩或者博物馆参观。很多孩子也会在这天穿上韩服,体验传统的韩国文化。

德国

由于历史原因,德国形成了有两个儿童节的独特现象。在冷战期间,东德(民主德国)是6月1日,称作“国际儿童节”;西德(联邦德国)则定在9月20日,其名字是“世界儿童节”。两德统一之后,9月20日被定为全德国官方正式的儿童节,但是在东德地区依然保留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传统。

俄罗斯

俄罗斯的儿童节和国际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当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俄罗斯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度自己的节日,还会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学校里则举行庆祝活动。儿童节的来历与俄罗斯有重要关联。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新加坡

在新加坡,儿童节定在每年的10月1日。新加坡节假日法规明确规定,儿童节当天,不仅给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们放假,还要给所有大人放假,以免出现大人都出去上班,没人陪小朋友玩的情况。在儿童节这天,新加坡最大的国家游乐场还专门为儿童节制定了一条特殊规定:小朋友要购买全票,大人则要购买半票。

泰国

泰国的儿童节定在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当天,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都会为孩子们举行庆祝活动。每年,泰国总理通常都会为当次儿童节定下一个主题。政府的许多办公部门当天也会开放,其中包括政府大楼、议会大楼和一些军方机构,有的机构还会举办展览,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入内参观。

朝鲜

在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天,朝鲜会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数千名儿童来到当地一处游乐园内,表演传统象帽舞、腰鼓舞,弹奏伽倻琴,同外国小朋友一起合唱,参加有趣的游戏等,很多游乐场成为欢乐和歌舞的海洋。

瑞典

瑞典的男孩和女孩也拥有各自的儿童节。男孩节在8月7日,又叫“龙虾节”,孩子们要打扮成龙虾的样子表演节目。按照以往的传统,每年8月7日起,男人们会带着家里的男孩乘船出海捕捞龙虾。如果能满载而归,将标志着这个小男孩一年里聪明好学,有好运气。女孩节则在12月13日,又叫“露西娅女神节”。

小编觉得,只要孩子过得开心,每一天都是儿童节。在此祝愿全天下儿童节日快乐,健康平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