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可用再造

2024/11/7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s://m.39.net/pf/a_5154125.html

大家好,这里是一壶汉方。今天为大家讲解一个中医常用解表剂——再造散(《伤寒六书》)

药物组成

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大枣2枚,炒白芍1撮。

本草剖析

黄芪,中药材名。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人参,中药名。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桂枝,中药名。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细辛,中药名。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

羌活,中药名。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白芷,中药名。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台湾独活。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川芎,是一种中药植物,辛,温。入肝、胆经。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制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经盐渍、水漂、煮、炒等法炮制后降低毒性,称“制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芨同用。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姜,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大枣性味甘,温。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主治功能为: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

功能主治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之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者。

本方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热轻寒重,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辨证要点。本方现代常用于对老年人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者的治疗。

本方偏于温热之性,适应于感寒而阳气虚弱者。方中细辛之用,历代皆有说法。通常认为,量大有毒,固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本草经疏》说:“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本草新编》则说得更严重:“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现代研究亦指出,细辛中的黄樟醚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每日用量如超过20克,就会出现口唇、舌尖、趾(指)发麻感等现象。

方义陈述

本方中,桂枝、羌活为君药,防风、细辛为臣药,君臣共主发散风寒之事。附子、黄芪、人参、白芍为佐药,连手鼓舞正气,又具敛阴避燥之功;又加煨姜、大枣,更添健脾益胃之力。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兼有扶正之用。诸药解表散寒与助阳益气药物合用,汗不伤正,补不碍邪,有表里同治之长。

本方以阳气虚弱为辨证要点,临床多见寒多热少、面色苍白、声音低微、倦怠嗜卧、无汗肢冷、脉细无力之表现。清代医家费伯雄谓:“此方但可施于常时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脉见浮紧,便是太阳之寒伤营,此方断不可用。”(《医方论》)

食谱推荐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食谱推荐:

人参核桃粥

:人参3克,核桃5个,大米克。

:人参洗净,切片。核桃去壳取肉,大米洗净。将人参片、核桃肉、大米一起下锅煮粥,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煮约1小时即可。

:适宜头痛,属阳虚型者服食。

:核桃仁性温,味甘。温补肺肾,定喘润肠。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川芎白芷炖鱼头

:鱼头1个,川芎5克,白芷5克,食盐、味精各适量。

:将川芎、白芷用纱布包好,与鱼头共煮汤,文火炖至鱼头熟透,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

: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

:川芎辛,温。入肝、胆经。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枸杞菊花地黄粥

:熟地黄、菊花各10克,枸杞子15克,大米克,冰糖适量。

:先将熟地黄、枸杞子加水煎取浓汁,与大米煮粥。另将菊花用开水泡茶,在粥欲熟时,将菊花茶加入粥中,稍煮即可。

: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食欲缺乏等。

:熟地黄,甘,微温。入肝、肾经。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菊花性甘苦,微寒。具有清肝明目、驱邪降火、清凉解表的功效。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