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到底是什么
2023/12/18 来源:不详提到重阳,总绕不过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文不说重阳酒,不说登高,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就探讨一下茱萸,我们邵阳有没有这东西。
插茱萸首先,我们要知道,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之分,那么用来插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
宝庆故事会认为,山茱萸产地比较窄,只产于浙江、安徽、及汉中地区,不可能普及成为全国性的习俗。
食茱萸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人也不可能插在头上。
食茱萸至于草茱萸,没有药用效果,与古代插茱萸辟邪避瘟疫的说法不符合。
为什么说吴茱萸才是重阳插的茱萸,先我们来看一段陈年往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
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
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
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
朱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
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
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理清了茱萸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吴茱萸到底是什么。
吴茱萸
吴茱萸图
年纪大一点的邵阳人,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了,因为十里不同音,母亲说的我们这里喊“斋粑则则”。至于你们那叫什么,欢迎大家留言。
吴茱萸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可谓遍布全国。
茱萸在古代重阳,一般四种用法:
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
二是插茱萸于发冠;
三是饮茱萸酒;
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吴茱萸干果吴茱萸做中药非常普遍,用吴茱萸可以制作四种吴茱萸丸,从它们的功效,也可以侧面看出为什么古代插茱萸的原因。
第一味:吴茱萸丸来源:《全生指迷方》
组成:吴茱萸(炒)30克,橘皮(洗)60克附子(炮,去皮、脐)。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白饮送下20丸。
功效: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
第二味:吴茱萸丸来源:《奇效良方》
功效: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
第三味:吴茱萸丸来源:《圣惠》《普济方》
功效:主治因食热及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
组成: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泽泻3分,白术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两,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第四味:吴茱萸丸来源:《兰室秘藏》
功效: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组成:木香,青皮各0.6克,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1.2克,当归身,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人参,橘皮,升麻,黄耆各2.4克,半夏3克,草豆蔻仁,吴茱萸各3.6克,麦芽面4.5克。
我们不难看出,吴茱萸丸,主要治疗作用有,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形色憔悴,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膈上,噎塞。
重阳属于秋天,天气转凉,但是人的饮食惯性,依旧如夏天一般冷饮冷食,所以,胃容易寒,导致虚寒呕哕。而形色憔悴、上气胸满,膈上,噎塞,这些主要是缺少运动和休息所导致,所以,重阳这一天,插着吴茱萸,再去登高山,对这些症状就有药到病除的功效。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重阳要插茱萸去登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