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传闻为屈原,花样风俗代代传,你最
2024/11/28 来源:不详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
我们这里的诸多风俗,就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息息相关。
各地风俗各异,传闻不一,也就造就了纷繁多样的端午文化。
端午节同屈原的渊源
自春秋战国以来,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一心为国,多次向楚怀王进谏,然而君主被谗言蒙蔽,将其流放。
忧国忧民的屈原眼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没落,痛心不已,留下许多经典诗篇后,投汨罗江而亡。
也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相传,楚国百姓得知屈原的死讯后,悲痛不已。
为保全他的身体,渔民纷纷划船打捞,并向河中投放饭团鸡蛋等“鱼食”。
药师也向江中倒进一坛雄黄酒,试图阻止蛟龙水兽。
于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等风俗,便传了下来。
赛龙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赛龙舟形式的“竞渡”。
在密集而有节奏的鼓点中,划舟竞技,热闹非凡。
到了汉代,民间盛行的龙舟竞技传到了皇宫里。
汉武帝甚至特地修湖,用来训练水军。汉昭帝时,划船甚至成为了一种比赛项目。
但划龙舟与端午结合在一起,还是从唐朝开始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风俗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广泛的分布于各地。
吃粽子
一提到端午,甜糯的棕香就扑鼻而来。
北方人偏爱甜粽,枣泥,豆沙,蜜枣,一应俱全。
南方偏爱咸粽子,咸蛋黄、叉烧肉、腊肉,都不可缺少。
湖南人包粽子则喜欢放碱,
堪称一大特色。
提早买来新鲜的粽叶,
浸泡半个小时,洗净浮灰后,没入开水煮至疲软。
捞出晾干后,便可和着洗净腌好的糯米和各种馅料,包出可人的粽子来。
晋代,粽子正式和端午节联系起来。
这段时期还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益智粽”,即在传统的粽子馅料中,加入了中药。
可以说是一种,
十分有趣味性的创新与尝试了。
粽子通常以馅料命名,
只包糯米的,称为米粽;
包有红枣的,称为枣粽。
古时赶考的读书人,
往往都在考试的当天早上吃上一个“枣粽”借着“早中”的谐音,搏一个好彩头。
枣粽,谐音“早中”
米粽、肉粽、豆粽、碱粽,
哪个才是你的心尖挚爱呢?
吃五黄
文人墨客的笔下从不乏对五黄的描写。五黄,即黄瓜、黄鳝、黄鱼、黄酒、咸蛋。
也有的地方,会用“黄”字当头的食物进行替代。
于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五月当午,饮一杯雄黄酒,就大大提振了精气神儿。
江西民间还有端午吃鸡蛋的传统,
蛋壳上涂上艳丽的红,装在五彩的网兜里,挂在孩子的脖颈上,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新妇躲端午
民间以五月为恶月,便素有“躲当午”的俗话。
《嘉靖隆庆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陆游的诗作中也可窥见这一习俗:“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
新近出嫁的姑娘们,在这一天都会被迎回家来过节。
新婚的女子要在端午归家
由于端午在古人心中是不太好的日子,且正处于毒虫繁殖旺季。
因此民间往往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祈福保平安的活动,
大家所熟知的“采药、喷洒雄黄酒、饮蒲酒”等,也都是祈愿平安健康的一种文化表现。
采药
华夏民族的采药史,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期。采药也是端午节一个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盛夏,百草葱茏,植物都生长至最好的状态。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可见此时采摘,药性最好。
蟾蜍
除此之外,
民间还有“癞蛤蟆躲当午”之说。
据说江苏一带会在端午捕捉癞蛤蟆,制取中药以散疮消火。
额头涂雄黄酒
雄黄其实是一种含有汞的矿物质,
因而雄黄酒并不适合饮用,只能外用涂抹。
其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因此民间多在端午节进行雄黄酒的喷洒,
平日里所说的饮用的雄黄酒,也只是在酒中加入了微量的雄黄。
成人一人嘬上一小口,小孩子则不被允许饮用,只是在他们的前额、耳朵、鼻子、手足心等位置,进行一个简单的外部涂抹。
还有的老人会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画上一个“王”字,以辟邪驱病。
端午一到,小孩子们就戴上“艾虎”,画上雄黄“王”,腕上绑个五彩绳,脖上挂兜五彩蛋,欢脱的四处玩耍,尽是节日的幸福滋味。
结语
端午节,
是整个民族的盛大节日。
于孩童,
这是一个可以大饱口福的盛宴。
于中年,
这是一个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
于老者,
这是一个饱含团圆之喜的古老佳节。
这众多的节俗中,
你最爱的是哪一种?